第16部分(第3/4 页)
是美国人,但海明威对于美国人的那种两性关系倾向深恶痛绝,他说文化媒体中充满了廉价的性关系,电影、电视、杂志、报刊、书籍里弥漫着性的意味。但他的嫌恶感并不是因为性弥漫于整个文化媒体,而是因为文化媒体表现的方式令人痛恨,“男性一心想发泄,暴露丑闻和隐私”,他讨厌的是低级趣味,是性关系的虚假和廉价,而不是性本身的描写。其实,海明威本人的书中就充满了性关系、强奸、放纵和情欲高潮。但海明威说,他写的性关系是从生活中来的,而且他声称:“性关系在我的书中是整个生活的一部分,是真实的。《丧钟为谁而鸣》里遭到强奸的那个玛丽娅就是我认识的一个女人,她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人物。”海明威一再强调,生活本身和现实世界是他创作的源泉,他表现并指出表现主题的来源:“我描写自杀、阉割、弹震症、同性恋,都是因为我认识亲身经历过这类事情的人。”
他不粉饰现实,也不回避现实世界的残酷,他表现并渴望人们去了解真实、残酷而美丽的生活。他的书中充满了凶杀、战争、两性关系、犯罪、人性的脆弱、流血的恐怖、血的腥味、爱情和复仇。他在写的时候,使用典型的情节,有力度的语言,表现他认为应该有的力度。由于他所表现的世界显得过于残酷和血腥,使那些心智较弱的人无力承受,他经常会招致这些人的痛骂。他们指责他“美化残杀与暴力”、“神经过敏和歇斯底里”,作品“鲜血淋淋”。
在海明威的所有作品里,引发人最大愤怒的是他的名著《死于午后》。在这部作品中,海明威对于暴力、残忍的描写达到了顶峰。在此列举一段这部作品中表现复仇的情景描述,使大家对海明威对有关暴力、残忍的描写有一感性认识:
抵死十六人和抵伤六十人的那头公牛,是以一种十分奇怪的方式被人杀死的。在它抵死的人中间,有一位大约十四岁的吉卜赛男孩。后来,这个男孩的哥哥和姐姐到处跟随这头公牛,期望在它被斗篷引进笼里时伺机刺死它……他们跟踪这头公牛达两年之久……公牛的主人决定把公牛送进巴伦西亚的屠宰场,因为它毕竟渐渐衰老了。那两个吉卜赛人跟到屠宰场,其中那个年轻男人要求让他来杀死那头公牛,因为它抵死了他的兄弟。获准后他动手了,公牛关在笼子里。他先剜出公牛的两只眼睛,对准两个眼窝往里面吐唾沫。然后他把一把匕首插到公牛颈部的两节脊椎骨之间,用截断脊髓的办法杀死它,他这样做时遇到了某种困难,便又请求允许割掉公牛的两个睾丸,这也获准,于是他和妹妹在屠宰场外面那条肮脏街道的路边生起一小堆火,用棒子叉着那两只睾丸在火上烤熟吃掉。
《死于午后》出版之后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愤怒,人们骂他是堕落嗜血的野兽。一位名叫伊斯曼的评论家说,《死于午后》是海明威“恐怖的自白”,他的“艺术”事实上只是屠宰。但事实证明,这种公众的大惊小怪并没能使海明威在创作上有任何收敛,也没能阻止《死于午后》成为表现斗牛题材的英文著作中最为优秀的作品。
直面生活,表现真实的世界,是作家、艺术家的天职。公众如何对待他们的作品取决于公众的态度,但作家、艺术家决不会为了迁就公众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公众舆论反对也好,赞成也好,都不会改变作家、艺术家的创作宗旨。
七 直面生命的境遇(3)
波德莱尔是位像海明威一样敢于冒险,敢于体验危险生活,敢于直面人生的丑恶,并敢于表现生命真相的人。为了了解毒品所能产生的幻觉,他毫不犹豫地吸服大麻。他敢于投身于各种罪恶生活,体验反常、变态、越轨的世界,亲历各种人性的丑恶,并用他那支犀利的笔去尽情描绘他所认识的那个病态的世界,表现人类生活的罪恶之花,表现生命病态的欢乐,表现感觉器官的愉悦,无论芸芸众生是否认为他的诗内蕴淫荡、言语猥亵。
他的《一双眼睛允诺什么?》一诗曾因有伤风化而被查禁,并从初版诗集《恶之花》中删去,遭到同样厄运的还有表现累斯博斯之爱的诗,累斯博斯代表女性同性恋的所在地,这首诗毫无顾忌地描述同性恋的感觉和激情。
虽然初版诗集《恶之花》中删去了六首这类大胆表现人类隐秘生活的诗,但《恶之花》还是招致了几乎来自各个方面的攻击、谩骂、中伤和诋毁。波德莱尔在人们心目中成了魔鬼的使者,人们把他看成来自地狱的幽灵,是一切罪恶的化身:这个吸食大麻和鸦片,这个嗜好醇酒和黝黑肌肤的女人的好色之徒,这个沉溺于各种反常的堕落之人,这个歌颂人类罪恶之花的作家,是个颠覆社会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