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页)
择业的对象。她来做企业法人,还能有减免部分所得税优惠,是再合适不过了。
郑宝玲比箫支平年长6…7岁,是位大姐式人物。北京之行,她对箫支平印象非常好。她个头不高,160左右,有点近视,戴副眼镜。给人的感觉,不像是个商人,更像是位中学教师。
不属于哪种,一见,就会让人有非分之想的女人。
她的优点是,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和蔼可亲。缺点是,不善言辞,不算随和。思辨能力和工作能力,不是很强。小箫的缺点是,社会阅历,社会圈子不是很大。本来郑、箫合作,可算得上是天作之合。
商定好后,前期工作,包括跑工商局、税务局、审计局、物价局、刻公章,法人章,银行开户等、全部都是一人去跑,好在箫支平是个非常精明的人,在开设基本账户的同时,秘密开设了个一般账户,有备无患。
那时候办理营业执照,企业性质,基本上都是“戴红帽”的集体或全名所有制。因为,这种性质的营业执照,比较容易审批。
有主管单位的营业执照,注册资金不需要到位审计,只要有主管单位盖个公章,审计部门就会批准。所以,那时的皮包公司,满天下都是。
他们在比较冷清的一条小街道,租了个门面,通道式内外两间。整了四张办公桌。里间,摆了两组办公桌,外间,摆设了一套组合沙发,作为会客场所。他们也没请伙计。创业初级阶段,也没必要摆谱,老板、伙计都兼着。反正他们也不搞零售,主要做的是,买空卖空、倒来倒去的买卖。
应该说,他们也属于皮包公司,账面没存放多少资金,没有库存。唯独好点点的是,有个办公场所。比起纯把公章放入提包的内的“提包公司”。略显正规些。
原本,他们商定的合作方式,是五五分成。也就是说,不去计较贡献大小,所创利润,一律平分。
他们全是凭着社会关系和政策管理漏洞做生意。他们除了,不拐卖人口、不倒卖军火、枪炮子弹、不贩卖毒品,其他的,有什么做,就做什么。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万精油公司。
郑保玲的老公,原是国家级运动员,后转为教练。因患有严重肝病,长期在家卧床休息,患有肝病的人,肝火特别旺。所以,脾气非常暴躁。郑保玲见到他,如同老鼠见到猫。
虽说他脾气很坏,可社会关系网比较多。郑保玲基本都是靠他的关系做买卖。萧支平不行,不到30岁的年龄,直接关系掌握实权的人不多,拐弯抹角的关系又不牢靠。所以,业务信息和利润,主要还是来源于这位郑大姐。
当时,有位在塑料厂做“一把手”的老宋,是郑大姐老公的同学。他可算得上是当时经营部,原始资金积累的主要来源之一。当然,这做的是“挖社会主义墙角”的生意,是彼此互惠互利的。
这家塑料厂,主要是生产“塑料薄膜”。在那“塑料粒子”非常紧张的年代。物质局每月要划拨数百吨计划内的“塑料粒子”给厂里作为生产原料。
可很多的奇怪现象,就是无法让人理解,他们生产“塑料薄膜”越多,就亏损越多。还不如直接买原料赚钱,反正国家也提倡“不管白猫黑猫,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厂里能盈利,才是硬道理。
当然,他们也不敢把计划内原材料全部卖了,农资公司也不是傻瓜,他们可是要来索取定额的。厂家理所当然的会找点,设备陈旧,废品率高等理由,七扣八扣。再送点好处给农资公司头头,事情全解决了。最终吃亏的还是农民伯伯。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矛盾凸显
没有多少人是愿意吃眼前亏的,这就是“大智若愚”的经典所在。原本郑宝玲老公并没有资格参与“经营部”事务。可计划内的“塑料粒子”,是通过他的关系搞到手的,凭什么让箫支平分去一半利润?
他吵吵囔囔的要求郑玲宝和箫支平分开经营,各做各的生意,各得各的利润。分摊办公费用。一块牌子,两套人马。夫妻两个是一唱一和,一个白脸,一个黑脸。
郑宝玲是企业法人,客气一点,分开经营,不客气的话,就是把箫支平撵出经营部又能把她咋地?
原本暗立备用账户,是为逃漏税款所准备,这下可用上排场了。他们各用各的账号,各做各的生意,只是无形中增加了许多的工作量,比如;每月要核定一次税金分摊等等。
从理论上讲,这种经营模式也没什么不合理,也符合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可他们忽视了团队精神,取长补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