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3/4 页)
到卧虹村,子平那时候确实是满腹仇恨,要对唐门实施报复的。然而现在,不过一年的时间,一切都已经改变了,真是如梦似幻。
子平看大家还在院中忙着找寻,他叹口气回到院内,却在正对山门的一座塔前站住了。这座塔并不高,只有一人多高吧,但极为精致。最下面是方形巨石作为基石,并不厚,基石上面是四块石头磊就,尺寸和基石相当,而且不是采用寻常的泥土石灰磊在一起,而是在石头的周边凿有凹槽相互镶嵌,所以极为牢固。上面是一根圆形的石柱,石柱的顶端,是一块块的圆石,越来越细,构成了塔尖。
子平见过很多塔,形态各异,有的极为高大,有的则颇为袖珍。此处的石塔虽然寻常,而且就地取材,然而也是建造的极为坚固,以至于这次巨大的冲击竟然不能完全损坏它,不过最顶端的几块石头还是掉了下来,散落在旁边,而那个圆形石柱也有点摇摇欲坠了。
思纲和宋柏青也走过来,这个石塔他们见过多次,视若无睹,现在看子平在研究它,顿觉好奇。石塔之中,莫非另有古怪?
塔上不刻一字,但石头却都打磨得光滑异常,思纲顺手从地上拿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塔身,顿时发出噌噌脆鸣。无疑,塔身中空。
基石大半被深埋入地下,无法深入研究,子平决定从上面着手。他招呼众人过来,看石柱微微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大家分成两组,一组聚集在东南方向,一齐用力,向外平推,另一组则在西北方向,支撑住石柱,使它不致倒下,石柱并不很重,晃了几晃,终于斜斜滚落在常思纲等人的肩上。
塔的顶端,赫然是一个圆形的洞口,而石柱的底端竟然插进了洞口,随着石柱的摇晃,下面平放的这块石板,也已有所松动了。子平凑过去,俯身往下瞧,竟然黑黝黝深不见底!如此说来,连作为基石的底座也是中空的了。圆形石柱底端也露出来,竟然还有一个堪称中华第一图的太极图!子平对于这个图的熟悉程度并不下于先天八卦,这种广为人知的太极图,其形状正如阴阳两鱼互纠在一起,因而被习称为“阴阳鱼太极图”。不过这个图的来源却和八卦不同,至今无人能道其详,子平最早看到它,大抵是在七八岁的时候,他为之着迷,一连几天脑子里没有别的,全是此图。
这个图设计简单,但却包含了非常之多的内容。图本圆形,概括宇宙洪荒,中间一道美妙的曲线等分了圆形,一半为阴,一半为阳,而阴阳中各有一点,互为对称,实在是妙不可言!小小的太极图包含着重要的中华哲学思想,把雌雄、阴阳、对称、和谐、圆通、依附、转化等等诸多概念囊括于内,如果说《易经》的阴阳爻、阴阳卦正是阴阳思想之符号化的话,那么太极图的黑白相间、首尾纠合正是阴阳对立统一、消长流行、互动理念的最佳图示。而阴阳相合,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流变消长,正是太极图重要的思想。太极两仪生四象,遂得八卦,这些玄异的理论令子平极为着迷。
此图后来在房屋、桥梁、玄术、阴阳等处广有流传。子平看过封神演义,对于太极图能令皇子殷洪丧命,就很向往。他少年时从师云游四方,也多次见到师父用此图降魔镇邪,为人解除梦魇般的痛苦。想不到几年之后,在此处又赌此图。
子平拿起一块石头,投入了洞口,却寂然不闻回声,此洞之深,难以想象。现在就很清楚了,这就是原来的出口,而且被宝塔中的太极图镇住了,故神龙一直不能动作,一定潜伏了很久。
子平招招手,众人小心的把圆形石柱放回洞口之内,这才长舒了一口气。
然则这个道观,一定是为此龙而建,大致没有疑问,何以没有将建观原因明示呢?子平看看两侧的围墙,根本就是两条龙,蜿蜒游动,直奔南天,汇聚到方形的山门,恰似两条长龙的龙头相对,而山门所对的,不正是起伏不定的伏兽山吗?
无论是思纲还是谭风林,本来就对这个道观生疑,以回马岭之高,往来甚是费力,柴米油盐诸项,就是一个大问题,且回马岭本系附近制高点,山风甚烈,在此处修行,确是考验意志,不过道观山寺,宜乎建在清幽之地,在这样一个山顶,背山无郭,临水无源,殊所不宜。
那么道观是为镇压潜龙所建,大致不错吧?由此思之,此龙曾经为祸人间,而为术士建观镇压,虽依然不知年代,却也是不错的推理了。看来“龙回道观”之“回”,正是约束神龙,不使它外逃,然后宝塔镇山,以太极图镇慑,最终高墙圈禁,才得以制服。当然,此时,龙在道观之下,还不能说在道观之内。
子平看看宝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