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页)
他的肩膀说:“以后多联系。在省里有什么事来找我,不许客气,兴许还能帮一点小忙。”
老张插话说:“黄大哥太谦虚了。老武,你不知道黄大哥的实力。黄大哥的君威集团,在全省也是数得着的;黄大哥和省市许多领导也很熟。最重要的是,黄大哥是我们的‘及时雨’,是咱们部队退伍军人驻省城办事处的‘政委’。有什么事给黄大哥汇报,黄大哥不会不管的。”
大家边喝边聊,甚是投机,很晚才散。
第二天一上班,武威便给老张打电话了解黄大哥的情况。老张惊讶地说:“难道你真的不认识黄大庆?”
原来,黄大哥就是黄大庆。武威可以不认识黄大哥,但黄大庆这个名字却不能不知道。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这个名字在他们部队可是众所周知的,比师长、政委的名字还响亮。
那时候,为弥补军费短缺,国家允许部队开展经营创收活动。三十多岁的营职干部黄大庆被派去经营一个小煤矿。工兵出身的他,既懂煤矿开采技术,又颇有几分经商的天赋,再赶上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能源紧俏,煤炭供不应求,价格轮番上涨,财源滚滚。短短几年,一个小煤矿在他手里发展壮大,成了师里效益最好的创收单位,年上缴利润上千万元,在整个集团军也是赫赫有名的。黄大庆也掘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据传他个人有数百万。
后来,部队以这个煤矿为基础,整合其他创收单位,成立了君威集团,任命黄大庆为董事长,准备大干一番,打造一个新的能源巨头。谁知好景不长,国家调整政策,禁止党政机关和部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集团撤销,人员作鸟兽散,黄大庆要求转了业。
那时候,黄大庆如日中天,而武威只是一名小小的连职干部,虽有心认识,却苦无机会。再说,黄大庆长期在外搞经营,并不在部队上班,家也搬到了市里。因此,武威对黄大庆是只闻其名、未见其人,自然不认识。
黄大庆转业回来以后,没多久就辞职下海重操旧业,回老家湖西县经营煤矿。
听到这里,武威心里一动,忙问:“是不是湖阳市下属的湖西县?”
“难道咱们省还有第二个湖西县?”老张反问道。
武威心里抑制不住有些激动。他清楚记得,昨天看厅长的简历,厅长当市长就是在湖阳市。根据时间推算,此时黄大庆也在那儿开煤矿,说不定两人认识。
老张接着又向武威夸赞了一番黄大哥的为人。他说黄大哥十分仗义,不管是战友还是老乡,只要有求于他,都会尽力帮助,像梁山好汉宋江一般,因此被大家誉为“及时雨”。
武威原以为这只是酒桌上的恭维话,随便说说而已,当不得真,谁知还真有这么回事。
黄大庆确实讲义气,帮助过许多人,但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在他的帮助下,许多军转干部、老乡进入了各级党政机关,其中有的还谋到了一官半职。“滴水之恩水,当涌泉相报”——这是中华传统美德。这些人心怀感激之情,对黄大庆总是有求必应,心甘情愿为他奔走效劳。而黄大庆家大业大,事儿也特别多,衙门里有人,自然就好办多了。如此一来,形成了良性循环,大家互相依赖帮助,共同发展进步。就这样,黄大庆像一只勤奋的大蜘蛛,很快编织成了一张巨大的关系网,并且还在日益发展壮大。他的事业也越加蒸蒸日上,影响力遍及党政各界。
和老张通完话,武威便决定拜访黄大哥。他按照黄大哥名片上的号码拨通了电话,说:“黄大哥吗?我是农林厅的小武——武威啊,您有空吗?”
“哦,小武呀,你好,你好。有什么事,你说吧。”黄大庆昨天见了武威之后,觉得这人很有意思,颇为喜欢,接到他的电话自然高兴,于是亲切地说。
“也没什么事,只是想来看看首长。我刚转业回来,情况一点不熟悉,在农林厅跑腿,想请首长给我指点指点。”武威发现黄大庆喜欢别人称他为首长,所以一口一个首长地叫得好不亲热。
“这样吧,小武,我现在有点事要处理,下午有空我跟你联系,咱们好好在一起聊聊。你看怎样?”黄大庆说。
“好的,好的。我等首长的电话。”武威一听黄大哥这么客气,赶忙应答道。
接下来的时间,武威也没心思干别的事,一心想着和黄大庆的会面。下午一上班,他就盼着黄大哥的电话,电话一响,一把抓起来就叫首长,弄得对方莫名其妙——原来不是黄大庆打来的。如此好几次,自己都觉得好笑,怎么这么沉不住气呢?八字还没一撇,也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