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页)
,也就无法考核下级任务完成的情况。因此,计划是控制的基础,它为有效控制提供了标准和尺度。没有计划,控制工作也将不存在。人们常常将这两项职能称为管理的一对孪生子,或称为一枚硬币的两面。
计划的内容
只是强调计划或“谋”的重要性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必须知道要“谋”什么。可以认为,在计划活动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如下四个问题做出回答:
(1)我是谁?
(2)我要到哪里去?
(3)我的处事原则是什么?
(4)我如何到那里去?
这四个高度抽象的问题涵盖了包罗万象的管理情景。任何类型的机构、任何层次和类别的管理者都必须面对这些问题。能否对这些问题做出正确的回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管理的成败。
在这四个问题中,第一个问题——“我是谁?”——对应的是一个机构的基本定位,在管理中称为组织的使命或宗旨;第二个问题——“我要到哪里去?”——对应的是组织的愿景和目标;第三个问题——“我的处事原则是什么?”——对应的是组织的价值观或者核心价值观;最后一个问题——“我如何到那里去?”——则涉及实现愿景、目标的战略途径方面的问题(见图Ⅲ—2)。
市场环境
在这四个问题中,前三个最重要,是企业管理的奠基性问题。
在现实的管理世界中,人们往往在第四个问题上花的时间和精力最多,多到几乎用尽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以至于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考虑其他几个问题。但是,如果按重要程度对这几个问题排序,第四个问题的重要度排在第四!我们人类实际上
很多情况下并没有我们自以为的那样智慧。
童话故事《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主人公是一个叫爱丽丝的小姑娘,她在一个很奇妙的地方(Wonderland) 流连忘返,结果迷路了。她很着急地哭了起来。就在这个时候,走过来一只兔子。小姑娘就向这只兔子求助,说我迷了路,请你告诉我,我应当怎么走?兔子的回答很具哲理,成为了很多管理学教材中的一句经典台词。
兔子说,你怎么走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到哪里去。
你如果不知道自己要到哪里,知道怎么走又有什么意义?
这里的结论在于,对于前三个问题的回答是管理任何类型的机构的逻辑起点。不管是一家企业,还是一家医院,或是一所大学,或是任何类型的其他机构,概莫能外。前三个问题不明确的话,在第四个问题上努力毫无意义。不仅会忙而无功,有时甚至会南辕北辙,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看看我们身边,有多少管理者因淹没于日常事务而一事无成!人们要么很少思考明天,要么把对明天的思考与今天的行动截然割裂开来。许多管理者的第一冲动是如何让人们更努力,但让人们努力去做什么、到何处去却不甚了了。
所以,管理者不应以忙为荣。我们的祖先仓颉在造这个字的时候,就赋予了它管理的智慧!一个“心”、一个“亡”,构成了这个“忙”字。起码从字形上看,“忙”意味着没有思考、没有用心。
计划活动的输出
计划活动的结果表现为各种具体的计划形式(plans)。我们可以将各种计划形式看做一个由上至下的层次结构,它由使命或宗旨、目标、战略、政策、程序、规则、规划、预算等组成,如图Ⅲ—3 所示。
。 想看书来
二 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1)
思考这两个问题,也就是要思考组织的使命(宗旨)、愿景和目标。
我是谁?—— 组织的使命或宗旨
1.使命的含义
使命,也称宗旨或目的,是一个机构的基本定位、一个机构存在的理由,回答了“我是谁”这一问题。它决定了一个组织做什么,不做什么。它是组织成员思考、决策和行动的共同依据。
明确“我是谁”这一问题,对于一个组织的成功而言,其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任何一个组织只有明确了自己存在的使命,才能够致力于去“做正确的事”。没有明确的使命的组织,就像是一个梦游人。这样的机构往往是混乱和趋于混乱的组织。这样的机构看上去似乎无所不能、无所不为,但实际上却一无所长,终究也会一无所成。这类组织中,其成员追随的是自己的个人目的,而不是组织的共同追求。这样的机构很容易招致分崩离析的结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