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页)
在恰当的时间做出最恰当的决定,这就是他们的“最高水平的行为”。
4
一个企业或许就像一个人一样,它的命运中的某个时刻或某个时段发生的偶然决定了它的命运。所以欧文·埃德曼说:“有时候,一个人生命中的一次危机同时也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刻。”
。 想看书来
海信何以成为海信(4)
在动荡和无序的中国市场中,周厚健和他的海信一次又一次地经历了危机,幸运的是,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将危机转化成了改变自己甚至整个行业命运的关键时刻。
1993年的海信像中国所有企业一样,有一个黄金机会证明自己的价值——整个国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周厚健开始“要用资本家的眼光来看待国有资产”。
但是,那些人才哪里去了?
对于一个老国有企业来说,计划分配来的人员已无力支撑企业持续发展,而人才的建设又非一朝一夕之功。周厚健做出一个不同寻常的决定,他把仅有的人才拉到高校培训,此后又在第二年大规模的从外边引进人才,并把表现不错的一批员工送到国外去培训。至今周厚健对海信的人力资源工作也不是特别满意,但如果没有当年的决定,也许海信将会在几年后像江北大多数家电企业一样消亡。
市场并不会给企业任何喘息的机会,残酷的杀戮随时都在发生,亦随时都会结束。3年过去了,海信又有机会来体验市场的残酷。
1996年。对于彩电行业来说,那一年的关键词叫“价格战”——市场竞争中水平最低却最普遍有效的战术。由长虹发动的“价格战”至今令很多人心有余悸。那场血腥的战争及其之后不停顿的厮杀所带来的蝴蝶效应,就是整个行业的亏损。
1996年,其正是每个企业都被价格战拖得精疲力竭,许多彩电企业宣布产品降价。海信同样面临着巨大的降价压力。
杨运铎,海信集团副总裁说:“海信电视机当时面临巨大压力,价格与市场背离比较大。”那时候他是海信在山东临沂刚成立的办事处负责人。与市场靠得越近,他就越能感觉到长虹东扩的腾腾杀气。
在海信的会议室里,周厚健与他的下属不停地争吵海信的产品该不该降价,对于这个企业来说,生死只在一念之间。谁也没说服谁,大家的看法是:降价是死,不降价也是死,不如到市场上去看看。
他们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四处调查,在那一个月里,他们不再是海信的老总,而是海信的市场调查员。调查的结果使他们做出决定——不降价。
当然,他们是不会坐以待毙的,7月12日,他们在人民大会堂山东厅宣布:以“高科技、高质量、高服务”的“三高战略”回应价格战。周厚健把他的产品机芯展示出来,比其他品牌同型号彩电多了12个零部件。周厚健用他特有的浑厚嗓音说:“海信产品不降价。我们已经做到了质价相符,也就没有必要降价。”
这次周厚健的自信是发自内心的,其实早在一个月前,他们已通过较量收复失地。三个月前,周厚健为了应付长虹的进攻,成立了众多办事处,负责各地区市场的保卫和开拓,仅在山东一省,这样的办事处就设立了14个。
又过了几个月,杀戮结束,跟风降价的江北电视机品牌溃不成军,只有海信存活下来。程开训,海信集团副总裁说:“在此之后,泰山、双喜、牡丹、黄河、金凤等品牌最终都走向了灭亡,因此我说,企业最终靠的是一股气。”
到了1997年4月,就像一个“愚人节”的恶作剧,海信空调投产上市。当时全国的空调市场已近饱和,但海信固执地认为自己掌握着领先的变频技术。他们的自我评价是:“掀起了一场空调技术革命。”
这次轮到他们使用价格战的战术了,在2000年,他们的“工薪变频空调”拉开了价格战的序幕,也拉开了海信与长虹第二轮的恩恩怨怨。
1999年,海信又掀起了“纯平彩电风暴”,他们提出“在技术上进一步,在价格上让一步”的口号,将纯平彩电价格降至4998元。“技术革了价格命”,海信这样宣称。在程开训看来,海信仅仅比别人快了一点点,然而,市场只钟爱那“一点点”。中国家电企业的恩怨情仇,也在一轮又一轮的“价格战”中,越积越深,直到有一天悲剧的主角诞生。
2002年的1月10日,对于海信来说是一个关键时刻。周厚健在北京宣布与新浪、阳光和四通结成战略联盟。在头一天,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