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2/4 页)
已经收买南京一家相关企业,准备打造中国第一台重型卡车,马上派代表前去和春兰“沟通”,这位代表意外发现在春兰的展示样品中有“小型车”的模型,春兰制造小型汽车的欲望给吉利带来一份始料未及的“惊喜”,但是,在谈到相关的合作时,对方不提一个“车”字。
吉利又东渡台湾,开始到台湾寻求可能合作的伙伴。经多方联系,吉利看上了台湾大庆汽车。一方面希望能够借鉴台湾中华汽车和福建省汽车集团成功合作东南汽车的模式,进行技术、人才和管理的交流合作,以技术、设备作价的方式投资吉利汽车。另一方面,因为大庆汽车和富士重工、通用汽车都有合作,吉利可以间接获得国际汽车巨头的技术和管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7)
大庆董事长王镇魁却以双方采用技术不同为借口回避了吉利,“吉利方采用的是丰田技术,而大庆的技术则是由富士重工提供”,且由于大陆官方对汽车的政策限制,大庆方面对同大陆汽车商合作“至少目前不抱幻想”。不难看出,吉利此次的结果也并不乐观,因为双方对合作目的和内容的理解上皆有很大的出入,吉利希望大庆汽车“以生产线入股吉利”,而大庆汽车则只是想把生产线卖出。可想而知,吉利与大庆的谈判最终不欢而散。
第五节 失意全柴
上市对于吉利来说是件最核心的工作,吉利不仅可以通过上市融到急需的资金,还能够改变其形象。吉利把上市定位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规范。吉利从家族企业走向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演变成股份制企业集团,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吉利希望借助于公众、借助于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约束来帮助企业转变;第二个目标是品牌效益,因为上市公司在老百姓心目中还是好公司的代表,所以这个品牌效益是非常重要的;第三个目标,为吉利的可持续发展融得资本。此前吉利一直被认为是一家家族式的公司,借上市东风,实现家族型向公众公司的转变。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秘书长汪炜副教授认为,从理论上讲,吉利上市直接的好处有四点:一是能够改善企业的融资环境,不仅是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效果也很明显。二是能够有助于企业产权清晰化,变模糊股权概念为真正的股份制。三是股权分散,有助于企业分化风险。四是能够改善企业的智力结构。
于是,吉利国内收购A股上市的计划也提上日程,初步锁定了4家壳公司:3家绩优股、1家ST。吉利曾经与ST松辽接触,但吉利似乎更倾心于全柴动力。全柴动力现有总股本为;340亿股,流通股本10;140万股,主营业务为单缸、多缸柴油发动机的生产和销售,是国内小功率柴油发动机的主要生产企业之一。证券界人士分析,全柴动力第一大股东安徽全柴集团有限公司持股亿股(占),吉利只要拿下第一大股东的股权便能取得绝对控股权,从而实现A股上市的目标。
之所以要选择全柴动力,是因为吉利现在需要一个资本运作平台,借此打通资金渠道,从而为吉利的发展筹到足够的资金。但是,2001年,全柴动力每股收益为元,净资产收益率仅为3.65%;2002年,降到元,净资产收益率只有%。而只有连续三年净资产收益率高于6%的公司才可在下一年度申请配股,连续三年高于8%的公司方可申请增发。可见,2~3年内,吉利不能从资本市场通过增发或配股而融到大笔资金,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许吉利打的主意是介入全柴后可以通过质押贷款等手段进行融资。
当然也不可否认,吉利还需要完成产业链条的纵深一体化。全柴是全国小功率柴油发动机的骨干厂,当时吉利的发动机产能只有9万台,与2005年的目标相差甚远,当务之急,就是发动机,选中全柴是很好补充。而且当吉利收购全柴动力后,立即可以获得部分专业人才以及技术,为发动机项目的扩张奠定基础。同时,全柴动力位于安徽,离浙江并不远。大货车10个小时即可到达宁波,能保证供应速度,而且运输成本不致过高。何况,全柴的绩效一直不错,股权结构单一。而全柴动力现在面临产品销量压力,又无法为其发动机找到更多的出路。其生产的柴油机在国内厂商本来应用就少,即使其生产汽油发动机,也难以打动各大厂商。因为,各大汽车厂商都有自己的发动机厂,且产能日益过剩,都在寻求出路。吉利收购后,全柴动力的产品也就打开了销路。可见,这是一件两厢情愿的事情。
然而全柴动力的第一大股东全柴集团持有亿股,占,即使不考虑溢价仅以每股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