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3/4 页)
,只是一次成长,一个过渡,最终目的还是要回国创业。所以,尽管我多年在国外学习、生活,但我从来没有放松过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关注。回来以后,我就充分发挥我所吸收和学习的东西,创业对我来说,也只是用实践去检验我的想法的行为而已。”
当我们已经明白自己想做什么,要做什么,那么接下来当然是如何去做,并且如何做得最好。
“我该如何做”,是开放式人生策划的第三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人生的策划,必须要达到优化人生的目的,因此也必须注意如何去实现人生。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优化人生?方法论有千千万万,重要的是要适合与适宜。而在这一点上,据我对200多位开放型成功人士的研究总结,绝大多数成功者的人生之所以高效,最根本的就在于注重这样一个原则:效能第一。
掌控命运,当然要用你的“掌”扼“控”命运的咽喉。
抓住要害、见血封喉、一击致命,这不仅仅存在于武侠小说中的高手比武,在我们的人生策划乃至其他行为当中也一样适用。因为解决任何一个问题,关键是抓住问题的核心,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打蛇要打七寸,然后才能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价值。人生也是这样,有时候要敢于舍弃,抓大放小,要事第一,才能使人生高效能。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5章 有效策划(8)
效能第一的原则,就是要求每一个人要有全局以及长远的思维和视野,要善于抓住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做到事半功倍。
但是,“掌控”和“效能”并不意味着“让自己忙个不停”、“把握住每一秒时间”、“什么事情都要操心”——这或许能够说明的只有你善于利用时间。
一个企业家也一样,如果企业处在非正常状态,譬如危急关头或者创业开始,企业家不忙碌可能有点不正常。但如果一直这样,就只能说明这个企业一直处于“非正常状态”。或缺人才,或不善使用人才,或缺乏合理的人才管理机制。我们生活当中也总有这样的人,每时每刻都在救火、每时每刻都在赶时间,可当你问他:忙出什么结果来了?他却只能摇头不止。这都是个人有效率、却没有效能的表现。
对事讲效率,对人讲效能
著名的成功学大师史蒂芬·柯维,在其著作《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总结人生高效时说:对事讲效率,对人讲效能。
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我有个儿子,一度对追求效率十分着迷,每天行程都安排得相当紧凑。到后来,日程表居然细分到以分钟为单位。记得有那么一天诸事顺利,他依计划洗车、借书……但到了‘与女友分手’这一项,事先的计划完全打破。原本他只安排了10至15分钟打电话,向女友解释一切。没想到,解释了1个半小时,还难以收场,因为女友实在无法接受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这再一次证明,对人不可讲效率,对事才可如此。对人应讲效能——即某一行为是否有效。”
效率比时间重要,而效能比效率重要。
这一点也可以体现在我们对于知识的学习和吸收上。一个人再聪明好学,一生通过各种途径所能获得的知识和信息,相比于人类生产的信息总量来说,总是非常有限。更何况我们所接触的大多数知识信息,也根本来不及吸收消化。因此,你拼命地学,并且学得很有效率是不够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人的脑袋能够储存多少知识,而在于有没有这个储存的必要,以及储存的知识和信息对你自身的重要性。
就连一向信奉“知识就是力量”的培根也认为:“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可以狼吞虎咽;而有些书则需要细嚼慢咽,好好消化。”
世界上还有这么多书不需要读
国学大师钱钟书先生素有“照相机”式记忆力的赞誉。晚年的时候,钱钟书先生曾经访问美国,在参观了美国的国家图书馆之后,结果却说了这样的一句话:“我没有想到,世界上还有这么多书不需要读。”
单项的效率再高,也不如整体的效率重要,而整体的效率则是效能。对于个人来说,单项就是事,整体则是人。而对于一个集体来说,单项是人,整体是团队。
诸葛亮堪称智慧的化身,但他“鞠躬尽瘁”、“事无巨细,必当亲为”,只是个人高效率工作的表现。作为一个政府的“心脏”和“大脑”,他并没有使四肢等其他器官高效率地运转起来。因此,司马懿一了解诸葛亮如此劳累,立刻断定这个老对手——“不会活多久了”,而他没有说的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