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第1/4 页)
● 保障行动力的四大基本要素:
――正确的方向;
――把握住机会;
――关键的细节;
――坚持到最后。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7章 不断创新(1)
——开放式人生的核心能力
这个世界上取得成功的人,都必须寻找他们想要的机会,如果寻找不到,他们就必须创造机会。
——英国作家萧伯纳
不重视创造力的封闭式教育
美国畅销书《不同凡响的创造力》的中文翻译者洪兰曾这样讲叙自己孩子的经历:
“1991年我回台湾教书,我的孩子插班去读小学三年级。第一次月考时,满堂红,全部不及格……原因是我发现标准答案非常死板,完全不让孩子有想象的空间。例如自然科的考卷中有一道问题:蚯蚓喜欢生活在①沙滩②大树下③菜园里④水沟中。标准答案为③菜园里,但事实上任何阴湿的地方都可以找到蚯蚓。我儿子选了②大树下,因为我们在美国的家后院有棵水蜜桃树,大树下也真的有无数的蚯蚓在那里钻动。”
“孩子做题目,每次都想找捷径,尝试新的方法。对标准答案他也很不能接受,常去找老师争辩,最后的结果是老师不喜欢他,同学也不喜欢他,上学变成很痛苦的事。他开始逃学,发展成身心症,一上学就生病,不上学就好好的,闹了很多年,最后回到美国学校上课才解决。”
因此,洪兰对东方传统教育感到特别忧心:“在大学课堂上,我常对大学生的被动与听话感到惊讶,现在我知道其来有因;他们从小就被训练成这样,只有熟背标准答案的人才能通过层层考试的关卡,进入大学就读。每次看到埋头猛抄笔记,对老师的话全盘通收,对书本的看法更是深信不疑,我就感到很忧心……”
唯有创造,才能实现人生跨越
人类失去创造力,世界将会怎样?这个问题的答案不言而喻。
历史上,那些备受赞誉的成功人物,哪一个不是因为他们对人类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最杰出的政治家永远是能够拨乱反正开创新局面的人,而非只能够守成者,譬如开创和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新局面的邓小平;最著名的科学家也永远是那些改变整个世界发展的人,如瓦特和爱迪生;最伟大的艺术家也总是那些能够创造一个全新艺术世界和艺术价值观的人,如鲁迅使杂文成为一种文体;最令人激动的企业家,也总是那些能够白手起家创业,进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人,如比尔·盖茨。
创造力正是人类最令人着迷、也最为伟大的能力。人之从猿进化到人,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如今,我们所面对的未来世界,也是一个充满动荡和竞争的多元化开放社会,你不再被强行“计划”成某行某业的一颗“螺丝钉”,但是要想获得人生的自由发展,就必须依赖自身创造出一个局面。
开放人生,正是要使你从时代的局限和客观环境的限制中解放出来,从自我的视野和知识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成为一个能不断迎接挑战、开创人生新局面、进而自主命运的创造型人才。
美国和日本对创造力开发的重视
当前世界最发达的几个国家,在人才培养上都把创造力开发当成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来抓。美国20世纪70年代就在大学普遍开设创造性思维训练课程,同时也把中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纳入课程结构中,设置了思维技法、创造技法、创造活动三门课程,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力,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引导学生勇于创造。
日本同样将人才创造力的开发,普及到了学校、政府机关、军队和企业。在1982年的国策审议中,日本作出了“开发日本人的创造力,是日本通向21世纪的支柱”的决议,把开发国民创造力作为基本国策来执行。
竞争优势的秘密就在于创造。正如画家笔下的世界,一张纸、一支画笔,基本颜色永远只那几种,无非是线条和点的组合,每个元素都没有新的发明,但是因为画家的创造力,它就能具备无限的艺术价值。再如同样的布料在不同的裁缝和设计者手里,就能做出价值完全不同甚至非常悬殊的衣服,这也正是创意的作用。
譬如过去人们习惯用拖把和清水拖地,但为宝洁公司设计家居清洁产品的Design Continuum公司却研究发现,拖把上的水实际上更容易使脏污四处散落,而干抹布却能把尘土都吸附起来,这是静电吸引的原理。于是,他们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