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4/4 页)
归经问题上,也存在常变妙理。李时珍对药物归经理论的重大发
展,就在于论述了药物的归经可随不同的配伍而改变。常山、蜀漆(即常山
苗)乃劫痰截疟要药。李时珍指出:它的归经特性,可随佐使而改变,“得
乌梅、鲮鲤甲则入肝;得小麦、竹叶则入心;得秫米、麻黄则入肺;得龙骨、
附子则入肾;得草果、槟榔则入脾。”(《常山·蜀漆·发明》校点本第二
册,第1151 页)不知常山、蜀漆因配伍不同而归经有别,只知其有截疟之功,
是知常不知变。如此投药,为名医所不取。
庸医不通常和变,认为一药可以通治百病。李对珍对此作了正确批评。
如育礞石,气平味咸,其性下行,乃厥阴之药,治痰气有特效。痰之产生,
由于肝经风木太过,来剋脾土,气不运化。积滞生痰,壅塞上中二焦,变生
风热情病,故宜用此药,“使木平气下,痰积通利,诸证自除。”礞石虽有
祛痰而除诸证的良效,并非能冶百病,李时珍指出,“止可用之救急,气弱
脾虚者不宜久服。而王隐君则谓,痰为百病。不论虚实寒热,概用滚痰
丸(按:以礞石为主药)通治百病,岂理也哉?”(《礞石·发明》校点本
第一册,第612 页)不分虚实寒热,企图用一药治百病,这是既不知常又不
知变的典型的形而上学思想。
蜂蜜也是一种良药。它不冷不燥,生用凉,熟用温,得中和之气,故十
二脏腑之病,无不相宜。如果只知其利,不明其弊,也会受害。李时珍根据
临证经验指出:“但多食亦生湿热虫,小儿尤当戒之。”(校点本第四册,
第2218 页)不少人溺爱幼儿,多喂蜂蜜,结果影响幼儿健康,这是知常而不
知变的恶果。由此可见,愈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药物,尤当特别留意。久服良
药,亦生弊端,暗受其害,还莫明其妙。李时珍对人们常见常用的一些药物
留心研究,往往参其常变,发前人之未发。他不为前人阐明的常理所感,更
不泥于一家之言,严防对病症、药物一概而论。在常理之中悟出特例,于概
论之下别其分寸,既知常又知变,坚持了朴素辩证法思想,故能对祖国药学
的发展作出独到的贡献。
第十章 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
创作光辉的科学著作,没有正确的认识路线作指导,是不会取得成功的。
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在认识上得益于传统哲学唯物主义经验论。传统哲
学中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原则,是李时珍研究医学、药物学,从事科学创造的
思想武器,它指导李时珍在攀登祖国医学科学高峰的险途中不致迷失方向,
进而取得辉煌的胜利。
传统哲学中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原则,指引李时珍在药物学研究过程中循
名责实,明体达用,注重实践,勤干调查,遇物必格物穷理,审其虚实,坚
持知行统一的原则、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用科学的方法,探讨病理、
医理、药理,征服疾病,拯救急难。
李时珍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则,有力地批判了当时盛行的陆王心学的
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对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贡献也很突出。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李时珍研究医药注重从实际出发,讲求名实统一,循名责实。“名”和
“实”是传统哲学中一对认识论范畴。“实”,指客观存在的事物,它是第
一性的;“名”,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是
第二性的。循名责实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路线,它要求名与实一定要相符
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