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1/4 页)
胖实图勰淘矗�陨���呶旅鹁�毯湍谭畚�鳎�虺�呶履瘫V势谖�180天左右,被称为常温奶,在营销上突出方便和无污染,并且以价取胜。
军火商利乐(4)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认为,强制性国家标准从未允许巴氏杀菌乳使用纯鲜牛奶的名称,传统的巴氏奶企业为了保住自己的市场,寻求与常温奶的差异,才故意把产品名称变成鲜奶。因此,为了不让消费者感到迷惑从而造成市场混乱,应该禁止标鲜。
反对方则称,巴氏奶称鲜是国际惯例,中国现行的所有法律及技术标准也从来没有一条明文规定巴氏奶不准称鲜。一旦禁鲜成功,许多乳品企业将可以光明正大地用还原奶来生产巴氏奶或者少收奶农的鲜奶,与此同时,一些从事奶粉买卖的利益团体的日子也将从此红火起来。
一场禁鲜与保鲜的争吵乃至争斗就此展开。
保鲜派指出,常温奶只是一个过渡产品,而巴氏奶才是趋势。
保鲜派指证《指南》出台背后有阴谋。有关部门先是将国家原出台的GB19301…2003的《鲜乳卫生标准》作了修改,将原来的生鲜乳改为鲜乳,同时在标准中增设了一条可致奶牛场和奶农于死地且根本无法执行的条款——不得检出致病菌。接下来,《指南》又规定巴氏奶不准标鲜,而且规定还原奶可作巴氏奶原料。事实上这是为大量合法使用还原奶扫清障碍而铺路。这样连环布阵,环节相连,环环紧扣。
2005年1月19日,五位院士专家联名上书保鲜,关于鲜奶的争执由此惊动了中央,*副总理做出批示:质检总局和国标委就院士专家所反映和提出的有关《指南》的禁鲜问题,广泛听取专家和中国奶协的意见。
2005年2月2日下午,在国务院的督办下,国标委组织召开了一场有卫生部、农业部、质检总局、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中国奶业协会、三元、蒙牛、伊利、黑龙江乳业集团以及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约40名代表参加的研讨会,遵照*副总理的批示就院士们的上书进行讨论。
虽然地方奶业协会负责人一直指控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与常温奶企业勾结,但却一直没有有力的证据。实际上,在禁鲜令争论的两年里,巴氏奶阵营已经受到了不小冲击。巴氏奶所占的市场份额下降到不足30%。2005年后一年半时间里,除了蒙牛和伊利有增长外,巴氏奶阵营里几乎没有一家企业有好的增长业绩。
就在禁鲜与保鲜两派打得不可开交之时,一个更大的阴谋论的说法开始流传开来。
2004年12月下旬,北京、广州、上海的三家报纸相继刊出了题为《喝奶莫被“鲜”所惑》的一篇文章,未署名的这篇文章称:“鲜”字是不能表明牛奶的营养品质和安全的。
有中国奶业大炮之称的广东奶业协会的王丁棉愤而追查——十余年前多个权威机构就有巴氏杀菌乳营养价值高于超高温瞬时灭菌乳(也就是常温奶)的论断,他本想了解是谁因为缺乏专业知识发出误导言论,却发现此文正是出自利乐的软文广告。
光明是与利乐最早合作者之一,但王佳芬对光明重要的供应商和“战略合作伙伴”也颇有微词,“我们无法容忍利乐把‘新鲜’和‘常温’奶混淆起来,我们也抵制他们的行业垄断和不负责任的产品倾销。”
曾任中国奶牛协会繁殖专业委员会主任的魏荣禄记得,在2005年2月2日一次关于国家标准的闭门会议上,对于诸多抱着科学探讨解决问题的老专家来说,这次会议让他们非常不解的是,他们的资料袋中包含了一份以利乐高管个人名义撰写的文字材料。
利乐完全有能力影响中国的常温奶阵营。利乐已经在中国各主要牛奶及液体饮料厂家布局了1000余条灌装机生产线,最要命的是,这些生产线只能识别利乐专供的包装纸,而无法兼容其他厂家的包装耗材。雷认为,正是这种强制性的垄断行为,让利乐对中国的常温奶企业有很大的话语权。
而作为巴氏奶包装的主要提供者,美国国际纸业公司(IP)1994年才来到中国,在利乐无菌包的绝对优势下,该公司将常温包装业务卖掉,专注于为纯鲜液态产品提供新鲜屋包装。
禁鲜令一旦实施,售价一直较高的巴氏奶将失去卖点,因此,IP被认为是王丁棉等禁鲜令反对者的背后黑手。实际上,IP先后与光明、新希望、燕塘和三元等巴氏奶生产企业结盟。其触角已经逐步伸到利乐包装的心脏地带。
战争还会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