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第3/4 页)
剧,在国内演出。这是几代京剧艺术家都想要做的事情,张建国立志要将它变为现实,制作出剧本精彩、唱词考究、能体现出国粹精髓的好戏。他的想法是,用最传统的京剧表现手法,不用大制作和大投资,不要华丽的背景和花哨的装饰,用精湛的艺术来支撑故事。跟现在许多大笔资金投资的舞台京剧相比,他更倾心于这种返朴归真的形式,在创作和质量上苦心着力。
在采访期间,张建国家中蟋蟀时时幽鸣,桌上徐徐的茶香沁人心脾,这就是艺术家的生活,简单、恬淡而美好。或许,追逐艺术要有一颗执着而纯净的心,才能将更好的作品带给这个世界。且让我们静静期待佳作的问世吧。
张建国:复活奚派艺术(5)
(余玮〓陈晰共同采访)
邓敏:我的舞台就是一亩三分地(1)
〓于京剧我是个“门外汉”,有朋友向我推荐采访中国京剧院的青年表演艺术家邓敏时,我婉拒了。可是,这位朋友“死缠硬磨”,只得投降。什么准备也没有,很快来到这“皇家剧院”,直面这位被朋友说“在舞台上能文能武、能唱能演,令人刮目相看”的“中国图兰朵公主”邓敏。没想到,被访者说话语速很快,快人快语、神采飞扬,三个小时的采访含金量不少于五个小时的内容。起初不乐意采访,可是待访问结束才悟到这次“赶鸭子上架”的采访收获不少,于人生、于艺术……
邓敏,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有“东方的‘图兰朵公主’”与“剧坛奇女子”之称。1969年8月出生于武汉,1978年考入湖北省戏曲艺术学校,1991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历任武汉汉剧院演员、中国京剧院青年团演员、中国京剧院一团团长等职;现为中国京剧院二团团长兼主演、国家一级演员,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
一 最终舍弃学音乐、汉剧,北上京城,千里求师,改学京剧。
1969年8月,邓敏出生在武汉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由于生活困难,父母只好把出生不久的邓敏送到姥姥家寄养。7岁那年,父亲见女儿酷爱音乐,于是用卖血的钱为女儿买来琵琶,送她到艺术学校。邓敏说:“当时,艺术学校包吃包住,免学费,对我这个普通的工薪家庭很适合。”为了女儿的营养能跟上,尽管当年不准做点什么小生意,邓敏的父母偷偷摸摸地炸花生卖、贩儿童玩具、售鞭炮,只要能赚钱的都尝试着做,但经营不成规模,家境还是没有得到改善。
1978年,9岁的邓敏考进湖北省戏曲艺术学校。如果不是碰上被誉为“汉剧梅兰芳”的陈伯华先生,也许当年学音乐的邓敏就将在幕后为戏曲伴奏一生。幸运的是陈伯华看上了邓敏“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有灵气,有悟性,觉得有这样的条件不学表演终究是个浪费”,于是劝邓敏改学汉剧表演。
没想到,由学音乐改学汉剧表演后不久,邓敏成了一个要退学的学生。原来由于家庭贫困,营养跟不上,而戏曲学校锻炼强度很大,于是邓敏好几次晕倒在练功场上,着实让老师吓懵了。加之,邓敏的个头比较高,别人很难同她配搭档,无法配戏。为此,学校建议邓敏退学。但邓敏哭着要学戏剧,说戏剧对自己很适应、有兴趣,父母也找到学校保证一定为孩子加强营养。几经周折,学校才答应接收。
不多久,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让邓敏一家得到泽惠。她的父母辞去公职,大胆地下海经商,经济条件渐渐得到改善。采访时,邓敏深有感触地说:“我的父母最感激的人要数邓小平了,并不是因为她姓‘邓’,而是因为他的政策好,让像我父母这样的人不再偷偷摸摸做生意了,让我家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当然,父母的吃苦精神对我有影响,我很感动的,他们都是为了培养造就我。”
随着时光的流逝,在汉剧表演艺术家陈伯华和黄玲玲、吴绍毓等老师指导下,学习汉剧青衣和武旦的邓敏演艺与日俱增。六年学成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成为武汉汉剧院青年演员,又随京剧名家郑丹学习京剧武生。
1987年,邓敏在湖北参加首届“新闻杯”全省青年演员汇演中脱颖而出,荣获银牌奖和新闻杯奖。
然而邓敏没有觉得满足。就在这时,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邓敏看到一位男武生表演的《八大锤》比自己演得要好,京剧的表现力更加出神入化。于是18岁的邓敏下决心拜这个男武生的老师———京剧武生泰斗王金璐先生为师。
为此,邓敏在父亲陪护下风尘仆仆地赶到北京。当时,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