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第2/4 页)
,甚至疑惑地发问:“京剧,还有人看吗?”这不禁令酷爱并全身心投入到京剧艺术的人们感到悲哀和痛心。张建国谈及此事时,他并没有责怪青年人的肤浅,埋怨现实社会的浮躁,而是冷静地从京剧自身找问题,他认为:京剧需要包装,更要革新。
曾几何时,“包装”一词突然被娱乐圈赋予了一个新的含义:塑造形象。于是它似乎理所当然地成了歌星影星们的专利。然而,张建国却将包装一词用在京剧上,乍听确有些诧异,而细听起来则不然。他说:“京剧是国粹,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它的艺术包装容量可称世界之最,它其中囊括了舞蹈、歌剧、话剧、杂技等多种艺术的精髓,是多种艺术完美的融合,可为什么青年人就不能接受它呢?这不能说他们不爱民族文化,而是京剧自身确实存在局限性。京剧具有百年的历史,这是它的辉煌。京剧本身没有毛病,有毛病的是演员和某一剧目的表现形式。只是演员不行,没有把京剧真正继承好,没有把京剧再升华、再提高。京剧的本身,它的包容性以及它的程式化,已经是非常经典的东西了,但是我们真正把它继承好了吗?学好了吗?没有。”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张建国:复活奚派艺术(4)
张建国坦言,不排除京剧在某种体现形式和某些唱词上,存在不足的地方,而这就要靠演员把它完善成精品才行。“老戏继承过来后,不应该老戏老演,应该老戏新演。所谓新演,要融进我们新的思想,在唱词上更加完善、提高,在保留京剧艺术特色的前提下,融入时代的气息。传统的东西多了,就会与当今时代产生距离,求新求变的青年人如何会轻易地抛开眼前纷繁的诱惑,而独钟京剧呢?歌星影星为何能经过包装,炒作得大红大紫?实际上,包装,炒作就是一种迎合时代的宣传方式,京剧也一样只有被宣传,甚至被包装,才能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吸引青年人的视线,使他们真正地了解京剧的秀外慧中,才能渐渐爱上它!”
但京剧的包装又不像包装一个明星那样简单。张建国说:“京剧要走向市场,并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包装是必要的,而如何包装,谁来包装更重要。京剧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艺术体系,要想成功地包装京剧,必须要对京剧在行,否则很可能会出现京剧被包装却已经不是京剧了的尴尬。”
五 有口皆碑的艺德与人品
张建国为人们所称道的不仅是精湛的艺术,他的艺德与人品在行内外亦是有口皆碑。虽然已经是梨园名家,但他始终未改平实、谦和的本色,台上台下的努力更是丝毫未有懈怠。
一次,张建国在哈尔滨演出,开场前突感身体不适。为他扎针的医生一时失手,将针头扎在了他的肺部,一时间疼痛难忍。看到这样的意外,剧场经理都劝他暂停演出,可张建国不肯。忍受着呼吸的困难和肺部的剧痛,他把一出《打金砖》演绎得完美无缺。演出结束后去医院,医生命令他休息一个星期,可是为了不让观众失望,只休息了一天张建国便又登台献艺了。
张建国从拜张荣培先生为师的那一天起,就从心里把师傅当成父亲一样敬重。师傅家的家务活他大包大揽,二老的毛衣和衣服的缝做,也都由张建国的妻子承担起来。1988年春节前夕,张建国夫妇见师傅家还在看黑白电视,尽管那时收入很少,他们还是拿出积攒的3000多元钱给师傅家买了一台大彩电,师傅师母高高兴兴地看上了春节晚会。1991年,师母病逝后,张建国又担起了照顾师傅的重担。调到北京工作后,刚有了容身之所,他就把师傅接到北京照顾,为师傅做可口的饭菜,还经常给师傅擦身洗澡。张荣培先生每每谈起这位爱徒总是倍感欣慰。培养出德艺双馨的弟子,还有什么更让作老师的高兴呢?
张建国是奚派优秀传人,他在学习奚派艺术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嗓音特长,使奚派艺术进一步得到升华。著名相声演员李金斗曾说:“建国把奚派唱红了!”对此,张建国本人说:“所有流派就是流通,各有特点,我只不过在奚派艺术很少的情况下,继承了它的一些皮毛,但是我觉得自己的条件和奚先生的条件相差很远,所以,我不但学习奚派的艺术,还要学习其他的艺术来丰富自己。”
为了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艺术,最近,刚刚从“中国第二届戏曲青年演员研究生班”毕业的张建国又拜京剧老生名家于世文为师学习余派艺术。
如今,张建国一边忙于各种演出和团里繁忙的事务,一边在他的脑海里酝酿着一个更为庞大的计划:用京剧的形式完整表现《三国志》,拍成一系列舞台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