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第3/4 页)
剂的用量呈减少趋势,然而法国仍然是欧洲精神类药物最大消费国。根据欧盟卫生政策评估最高办公室2006年6月的一份报告:“这些药品的消费,特别是镇定剂和安眠药的消费,法国比其他国家平均高出两倍,与德国,英国和荷兰的消费量差别尤其显著。”我们比我们的邻居们更消沉沮丧吗?
在法国,超过五百万人口服用抗抑郁药物。一个令人忧虑的现象是,我们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一种被神化了的化学品:百忧解。这个“幸福小药片”是当今著名的抗抑郁剂的开路先锋:盐酸帕罗西汀、怡诺思、氟伏沙明、西酞普兰、左洛复、别忘了还有著名的复方地西泮片,或者三唑伦……据传这些药物对控制暴力、自杀和杀人——包括儿童和青少年暴力倾向效果显著。尽管对于这些药品的药效,处方的合法性、导致性错乱的副作用,以及产生对药物依赖的质疑不绝于耳,然而什么也阻挡不了它们成功的步伐。
开具药方的医生在这里扮演最根本的角色。在80%的病例中,是普通科医生,而不是心理科医生开出这些精神类药物的处方。如果是普通科医生负责精神疾病的诊治,根据或大或小,或真实存在,或来自想象的病人对病情的抱怨开出药方,如果是他们站在第一线,结果怎样?只是短暂出现轻微不适的人,被和真正出现病理症状的人放在一起对待。此外,处方的时效性也很少被重视:应该短时服用的(四分之三服用镇静剂的患者服用期超过六个月,而该类药品最长服用期限仅为三个月)却开了长期的,而本应当服用时间长一点的,却被开得过短。
根据前面所提到的最高办公室的报告,所有年龄阶段的人都是此类药物的消费者:“年长者特别容易长期而频繁的服用,5%的儿童和青少年也是它的消费者,并呈现上升趋势。四分之一的女孩儿和将近五分之一的男孩儿在十八岁之前服用过精神类药物。”
上述药物主要有哪些种类?
——镇静剂(或者安定剂):最常开的药物(特别是在长期服用的情况下),属于苯二氮平类,可以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被用于治疗焦虑症。然而经常发生病人自行服用的情况,最终导致完全失控的成瘾状态。
——安眠药(或者催眠药):法国是安眠药的世界最大消费国(比英国和德国高出三倍多)。以前安眠药和镇静剂因其化学分子相同,都被列入苯二氮平类药物。如今,安眠药已不再被划入此类。基于其治疗焦虑症的明显效果,已成为医生最常开具的药物,对于需要长期服用的人来说更成为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大多数安眠药都有短期的催眠效果,但在大量服用,以及与诸如酒精等其他药品一同服用时,药发性毒瘾会成倍增加(从几周到几个月不等)。
——安定药或(具有神经生物学效果的)防治精神病的安神药:最古老的具有麻醉,止痛和镇静效果的神经类药物。被用于治疗诸如精神病(精神分裂症)、狂躁抑郁症、妄想症、幻觉症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抗抑郁剂旨在增大神经活动相反,安定药是要减少它的活动:作用于神经元,抑制大脑中诸如多巴胺一类的传输,驱使镇定效果的产生,激动和不安情绪被遏制和消减,使之趋于缓和,安定药所谓“非典型地”在血清素上起着作用。
所有人都上了药瘾?
使用镇静剂和兴奋剂进行治疗的人并没有意识到,正如酒精和烟草一样,这类药物具有很强的危害性。它改变我们的行为,使得我们逐渐扩大对它的需要量,而最终在生理和心理上彻底摆脱不了对它的依赖。我们一边吸食着它,一边还在认为自己可以离开它。这种不断上升的毒瘾,占据神经递质的位置,将可以“催眠”生理和心理疼痛感、引起愉悦感、引发自杀效应的内啡肽(endorphine)释放出来。
益普索(Ipsos)2006年5月的一项有关“法国人和药品:态度,行为和风险认知”的民意测验结果显示,在精神类药物的消费者中,69%的人必须服用才能睡着;9%的人为了缓解压力和焦虑而服用;7%的人已经开始上瘾;17%的人表示,其亲人或朋友正面临这样的处境。
抽烟,死亡……
开场:
在电影《本能》(1992年)中,蛇蝎美女作家莎朗·斯通摆弄着手中好似诱惑道具一般的香烟,接受迈克尔·道格拉斯的盘问。她交叉着魔鬼般的双腿,发出致命的性的召唤,而迈克尔·道格拉斯也是烟不离手,那么孤独无助地对这位女作家上瘾着迷,直到致命的抚摸变成手中的冰镐。
溶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