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页)
过去介绍和接受苏俄文学的过程,是否存在着一定偏差呢?
蓝:过去我们接触的苏俄文学基本上都是主流文学,即官方肯定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在鲁迅那个时代多少还能接触一些潜流文学,即作品受到批判作者被镇压的作品。苏联20世纪20年代非主流的作家作品还可以发表。到1934年作家协会成立后,这些人的作品根本不能发表了。我们后来接触的作品都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作品。这些作品我认为它们首先是要宣传革命路线,特别强调对人的改造。像《毁灭》中的领导人莱奋生,就是想把他那些战士改造成为布尔什维克。在20世纪20年代就提出了人的改造问题。当然作品写到战斗中表现人的勇敢都写得很好。我觉得也不能像有些人那样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彻底否定,这部书教育了很多人,它好的地方对我们还是有鼓舞的,但基本观点仍是图解斯大林的政治路线。
李:对于这个问题前一段报刊上有许多争论。有人认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产生的背景首先是政治需要,是扼杀人性的,个人的东西都没有了,要大家成为机器,去掉个人的东西,无条件地服从理想、服从领袖的政治目的。苏联解体后,再回过头来看这些,这种文学的负面影响就大于正面影响了。
蓝:但不能否定它的正面影响。当时许多人都真诚地向保尔学习过,把一切献给祖国,甚至不怕牺牲,志愿到边疆去支援建设。
李:这种抽象的形象对20世纪60年代甚至知青一代影响很大。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历史的尴尬,当时人们用很大的热情投人到建设中去,但同时又做了许多错误的事情,不知现在应该怎么看?
蓝:说受骗也可以,但当时是真心的。保尔实际上坚决支持斯大林的路线,反对所谓的“反对派”,他本人就是契卡、克格勃。保尔这个形象与奥斯特洛夫斯基第一稿是有区别的,原稿中保尔为乌克兰人民利益而奋战,当时乌克兰民族主义分子马赫诺和班杰拉打德国人很勇敢,打布尔什维克也不含糊,他们维护的是乌克兰人民的利益,现在都成了民族英雄。原稿中保尔是支持他们的。
李:国内新出了个全译本恢复这些了吗?
蓝:不可能恢复,现在恢复的只是后来被编辑删掉的部分。原稿是他自己彻底改过的。当时法捷耶夫说,不行啊,你得重新写,并指出了几点需要修改,但奥的思想感情还是流露出来了,编辑部又作了加工,恢复的当然不可能是原稿了。
李:怎么知道修改过了,原稿保存下来了吗?
蓝:那就要看法捷耶夫的信了,他在信里说,尼古拉,这样写不行,有几个问题需要改,不要搞民族主义。法捷耶夫的话他不敢不听。怎么改不知道,但肯定是改了。我不知道原稿是否保存下来。
李:苏俄文学对中国的影响,在19世纪末就开始形成了,它是随革命运动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影响的,并且不断深入的。在研究巴金的无政府主义思想时,我读到“五四”前后的一些期刊,看到当时俄国文学中的反映民意党、民粹派的作品,随着无政府主义、恐怖主义的传播而引起中国年轻知识分子的关注和倾心。这种影响在“五四”之前就形成了。
蓝:它们对我们这一代影响不大,但是可以作为影响中国的开端,像索菲娅·佩罗夫斯卡娅、妃格念尔等女性英雄,对中国影响很大。
李:这种形象在后来的苏联文学中就少了。
蓝:当时民意党和社会革命党都主张暗杀,后来暗杀起不了作用,但在中国影响大,连梁启超、廖仲恺都介绍过索菲娅。梁启超亲自撰写的《论俄罗斯虚无党》提到“女豪杰苏菲亚”炸死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廖仲恺写过《苏菲亚传》,他感叹道:“女员之多,虚无党之特色也,岂此极灵秀之气,果独钟于女子乎?”虚无党指民意党,苏菲亚即索菲娅·佩罗夫斯卡娅。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二、一个世纪的漫长接触、影响(2)
李:苏联文学对中国的影响是继承了俄国文学中那种激进的内容,它影响了孙中山的革命和无政府主义运动。激进主义的影响一开始就很大。
蓝:后来就不大。“五四”以后影响渐渐消失。远不如鲁迅介绍的果戈理的《死魂灵》和屠格涅夫等人作品影响大。
李:但文学的影响延续下来了。现在我们怎样看待鲁迅介绍苏俄文学的功绩?他有没有局限性呢?
蓝:鲁迅的局限性毋庸讳言。首先他对苏联的认识并不那么清楚,都是听别人说的,没有亲自去了解,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