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第3/4 页)
‘哲学’,当然,我讨厌哲学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我开始思考困扰我的问题的时候,根本没有想过“哲学”这个概念,突然有一天,有个意识形态告诉我,你想的是哲学问题,你以后就是哲学界的人了。郁闷死我了。我想我的,干哲学鸟事。所以我明知探讨了很多哲学问题也弄死不承认“我跟哲学有关系”。而我还做着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白日梦呢。假如有一天,我要对哲学说:哲学同志,哲学的问题都是思考学的问题,以后你就在思考界混了。关于这个问题,我可能要招致骂名,所以我就再举个例子吧。就如一个山村,离尘世很遥远,但因为有对房屋修造的需求,于是里面出了个会做木工的技师,但有一天,从城市来了一帮人,说,我们是工匠工会的,你会木工,你就是木匠。对于这个木工来讲,也许会有两个结果:一,很兴奋,终于知道自己的行业叫木匠了;二,很郁闷,我无缘无故它怎么就成木匠了?而我,就是第二种情况,一个懂木工却讨厌木匠的人。哎,又扯远了,回来,总之,对我来讲,哲学是一种思考思维方式,其余的,至少我看大拿们的著作,从来没有看懂过!时常有人跟我讲哪个哲学大拿的名人名言,模式是这样的:“XX(大拿名)X,说过:“……(大拿名言)……!”所以!…(结论)…!”喔,对了,很多人有个不好的习惯,我在争论中发现,很多人引经据典,模式如前:“《XX(书名)X》这样说,XX(内容)X,所以:…(结论)…” ;这两种讲话模式如今被我认为是垃圾语言,因为没啥证明效果,尤其是古代那些以经验与常识为主导时代的东东,更没啥价值,除了自己的,任何人的思想都是别人的,照搬不能显示出知识的渊博,反而透露出语者的无知,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就学过,知识要消化后才是自己的,哲学大拿们的话也许是对的,但如果不能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自己的方式去解读,自己的方式去体验,还是那两字,垃圾!所以虽然有分歧,但我几乎都不与人去争论哲学上的问题,因为哲学是一种思考方式与思考体验。所以哲学不是用来显的,也不是用来学的,是用来想的!当然不是胡思乱想,思行,行思,合则两利,分则两害!再老生一下,不能指导行为的思想是垃圾!
再总结一下认知的过程,本书是严格按照世界、方法、应用的模式写作的,这也是本人自认为正确的认知流程,找到自己的世界观,去琢磨思考我们的世界,然后在这个认知的世界之上演变出认知的方法,最后将这些方法运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就是本书的构架,每一个人都能运用这个构架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而这本书就是本人的思想体系,本书最大的目的也如此,希望迷徒朋友参照本人的构架去构筑自己的思想体系,如此就不会迷茫。虽然我不能保证本文中的观点在客观上的正确性,但这个认知流程与认知构架应该是通用的。所以构筑自己的思想体系才是本书的第一要点,本书的目的不是宣扬我的体系,而是构筑你的体系。如果有对人生有疑问的朋友可以与我探讨。对本人思想有建议的更是欢迎。不过想反驳的就不用了。因为我太懒了。懒到“激烈的讨论与辩论中激起思想的火花也被认为是多余!”。这本书挨过很多骂,也受过很多赞美。一种思想,绝不是因为品头论足而生!不过交流指正还是欢迎的。这只是一种思想参考,不是精神毒品。希望大家把握住这本书的核心要点。本书的另一个目的就是:解惑并帮助人!本书虽然因人而异,但是效果是勿庸置疑的,很多人读不下去,那是因为心态没摆好,我至少反复读了不下十次,更坚定了这样的信念:它能帮助人!(当然,读者朋友的反馈也体现了这一点。)有意思的是,每次我都能从自己写的书里面得出不同的体会与感想,我有一个优势就是,完全能够体会作者的立场与角度,所以我能感觉到作者的强大,本人按照书中的原则与方法,可不是自吹自擂:我不做迷徒很多年!其实这一段应该放到迷徒之唠叨里面,丑话讲到前面还可以避免很多骂名,但我坚持放到最后,一是因为开始告诉了结局,那么过程就苍白了;二是因为唯有一字一句看到这里的人,才算做迷徒。因为真正的迷徒会想尽一切办法脱困,哪怕过程再艰辛再单调!以迷茫为乐的人一定是妥协了的人!
本人反复阅读的原因除了修订之外,是因为我已经记不得到底写了些什么东西,已经忘得差不多了——真正地忘了!所以对于本书,本人只期待两种结果,一是它变成你思想构架的材料,一是忘掉它。所以至少看到这里,如果你能有所得,那么意味着你找到了自己的认识体系或者已着手构建这个体系,当有一天,你能将自己的思想应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