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第2/4 页)
与固执的。但请相信,我尽力去做到公正客观!本人自觉这本书最大的成就就是理清了三个问题之间的关系,无私与自私的关系,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能量与物质的关系,这是认知的基石。这里只是说‘理清了’,并不意味着本人所得所言是正确的,请看官印证择取。最近有些迷茫的朋友拿着其它的思想与我的作比较,实际上没有必要的,我只能帮助想让我帮助的人,而不是想驳倒我的人。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与任何一本书都不同。并不是第1第2第3一个主线式的。而是只有先打一个框架,然后不断的往里面填充东西,就如勾画,先一个轮廓,后细描。有时候长达几天的思考也只能写作几十个字,所以此书字数不多,时间跨度却很长!正是因为这种长期的无序的填充,在细节处理上有的地方不到位,比如,一个想法在半年以前认为是对的,半年以后认为是不对的,那么一修改起来就很费劲的,有的时候很多结论就是根植于半年前的结论,于是一修改有的地方逻辑就混乱了。懂我讲的东西的人应该能看到这种混乱,不过应该能从这种混乱中找到我的角度与立场。到时也请选择你的角度与立场!
写到这里,我也了了多年的心愿!跳出哲学圈,思想小有成,以后剩下的日子没事就来完善一下我自己的想法,好好工作,创造价值。我终于不用再做一个疯子了,变成了一个正常人。过去的日子,太一言难尽了。实际上我们都是从迷茫到清醒的。只是清醒到什么程度而已。
总之,我已经找到我要的答案了,我不管它是对的,还是错的,问题就在它已经有了。你们呢?我亲爱的朋友们!当写到这里,这本书算完结了。实际上可以看出,在思想上,从我得出‘因无私而无私’的时候,可以说是接近于‘仁’(仁者爱人,即爱人者仁)的概念了。而在心态上,有点像道家的‘无为而为’概念(什么是无为而为,很多人虽然经过翻译仍然把握不到要领,实际上用白话解释就应该是“用无所谓的心态去做有所谓的事”,“契道”下辖两个准则:一是自然而然,一是无为而为)。而从我对‘*服’的阐述,又有点似佛家的‘四大皆空’的味道,说得好听点叫‘兼容并蓄’说得不好听点叫‘四不象’,不过这是巧合,大家都是从人的行为中去观察总结,得出相似的结论很正常,如有雷同,纯属虚构。这是我观察世界得到的,可不是‘拆了东墙补西墙’或者‘补巴裤子’。当我思想大成的时候,那个时候我才觉得,孔子那一批人虽然局限很多,但好像真的很好很强大。不过书上都在说他的思想怎么怎么样的出色,却没有人提‘仁’‘无为’‘空’的思想是怎么得来的。欲做智者,先为迷徒!毫无疑问,任何智者都曾为迷徒!我想,他们当年一定也很迷茫,甚至比我更迷茫更痛苦,向先贤强者们致以最高的敬意。如果书中有甚得罪,一家之言,不甚惭愧!
有人说,我是马哲的受害者,我必须要声明。完全不是,我从十二岁开始思考一些让人迷惑的问题。而18岁才接触到马哲。那个时候,我发现一个问题,我思考出来的东西,与马哲的一些结论惊人的相似。尤其是唯物的观点,为什么?至少十岁的时候我就怀疑仙神的正确性了,有一次上课我们学到火箭可以飞到天上去,我当时就抱着很大一个疑问:万一火箭撞到天宫怎么办?是撞上去?还是穿过去?很幼稚。而马哲的思想却解释了这个疑问。所以对马哲我是花过功夫的。不为别的,而因为他们走在了我的前面。当我把我的目录写好给人看的时候,很多人说,你这不是把老马的东西拿出来删删减减,再发表点自己的意见嘛。这也可以拿来见人?实际上是有不同的,首先,“唯物”与“无神”虽是马哲的观点,但并不是老马的原创;其次,对于物质与意识的第一第二性,本书根本就没有讨论,因为意识是功能的论点就注定它不需要被讨论,这也是为什么我明知本书还缺“主观能动性”一节,却不写的缘故。辩证法,矛盾的观点本人都认为过于模棱两可,而真正沿用的马哲的精髓,本人认为是“运动、发展、变化”的观点,而经过再三论证与思考,我也认为这种观点是应该继承与发扬的,况且它在解决实务的时候体现出的生命力已经论证了这种观点的正确性。不过,遗憾的是*先生的哲学是不纯粹的,应该有人能看到我与的他最大区别,同样的种子,不同的花。所以说我是马哲受害者的论点是不成立的。我参考了他们一些分析事物的方法,但从我的描述中也可以看出,甚至对马哲,本人也保持了一定的怀疑态度。这就是为什么我要花无数功夫思考‘矛’‘盾’的问题。我讲过,哲学是思考!是思维的方式。有且只有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懂一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