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3/4 页)
是为了生活,此地各处都开始修寨以对匪寇。当然,那时节,鱼龙混杂,防得又何止哪一家呢。
哪里都有好人,哪里都有不好的人,有有志之士,誓为天下穷苦人铲不平,也有有志之士誓死报效朝廷,此处只说时局,不论立场,单借用林则徐赠左宗棠的一句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第五十三章 只树引枝承鸟语】………
第五十三章只树引枝承鸟语
天近明时,已是上午,只是乌云蔽日,寒气森严,不觉是天明。(本书转载文学网。门外有车马狂奔而过,那马蹄踏着泥泞咕唧噼啪的乱响,很是吓人。
凤吟提哨子一窜到了门后,老太太紧紧搂住娃子道,不怕不怕,有哥哥在。
带风声过后,凤吟盘坐回来,从包里取了一对锋利的枪头,那是成“小”字形的一个片锥,
顺着哨子铁头的卡槽就顺了下去,嘎巴锁住,又取了铁箍套上固定。
将中间链子活扣打开,又挂上了一串环链,然后取了红布条,一道一道地缠匝起来。
那铁环便逐渐没了响动。
而那红布条却也似有法力一般,每缠一道就感觉多一分慈悲,而这慈悲又连着那除暴安良,护法平安。
和尚取了老太太的铜壶打了些水回来,老太太搭个架子,挂壶煮了。
然后从包袱里取了炒面干粮,和水里化开,取了小碗与大家分了吃。老和尚取了自己的钵盂盛了。
老太太已不避人,那小碗都极为讲究,虽说不是一套的瓷器,其中竟也有雕花的银碗,又有细瓷包着银边,极为考究,定非寻常物件。
老太太端一碗给了凤吟,也不知是用什么谷物磨了粉泡成,甜香美味,又隐隐有瓜果的清纯香味,虽是薄薄的粥汤,吃出那么一块地瓜干来,也是大有嚼头,只两碗也就饱了。
几个孩子看着凤吟大口大口地喝,都笑了,凤吟也跟着笑。
老和尚喝得很少,但喝得干干净净。
稍大点的姑娘对凤吟道,你若能跟着到俺家,俺婶会做更好喝哩。
老太太看了大姑娘一眼,姑娘突感不妥收了声,红着脸低下头去。
老太太看着凤吟又不好意思,道:“俺家就是做这小买卖的,这次回家就再不回来了。”
然后来太太又讲了地址,言语间无不透露着对儿子的怀念。
也让人感到谋生不易。
那偏大的孩子不懂得这些,嚷道:“哥哥,等你到俺家,俺给你做了吃,俺也会做哩。”
然后睁大眼睛瞪着凤吟回答,凤吟看着这个女娃,总感觉似曾相识。
好。凤吟只是简单回答,娃子心理顿时很高兴,凤吟也感觉很高兴。
另一个大些的就笑起她来,然后两个孩子开始闹腾,已将环境的危急丢在脑后。
大人受了感染,只管放任她们打闹,一路上绷着神经,难得有这样的天伦乐事。
老和尚却在那小娃娃的眼里看到一片真诚,心中默默祷告,后来这孩子就真的等了十年。
太阳升起来,大家收拾好继续赶路。
女娃看着凤吟手里那两条棒子好奇,凤吟在手里掂了掂道:“双枪”。
一抖手,一翻身用脚一弹,那哨子一回头,如毒蛇取食般“唰”一下顿直了链子,
直直钉在柱子上,这端被凤吟牵住,打得是一个迎门贴臂的斩手把。
但那姿态仿佛不是施展刀枪,更像是运用书法,银勾铁划一般。
一些尘土随着看不见的振动簌簌落了下来,在透进来的阳光里精灵般飞舞。
再振动时,那杆子已回到凤吟手里,凤吟取牛皮鞘将枪尖封了,一并赶路。
看到这一笔,几人似乎都放下心来,他们想到了老和尚昨夜那话,这一路就算平安了。
道路很是泥泞,走在上面一撤一滑的,凤吟就将枪挂在脖子上,轮番背着两个孩子走。
凤吟第一次感觉到一种压力的沉实,那沉实的感觉踏实而美好。
凤吟很想跟她们说些什么,但又着实不习惯开口,也就罢了。
若一路只看着地面行走,便有了些许无趣,几个女人便开始找起话来,一路行走又不方便讲故事,说来说去就说到和尚身上。
老太太问,大师,你们修行守戒,不觉得苦么。
和尚说,戒能定慧,六度万行的第一位,在无佛之世,众生要以戒为师。如此可得智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