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1/4 页)
………【第五十二章 岂因祸福趋避之】………
第五十二章岂因祸福趋避之
这一仗惊动了原上袁姓本家两个了不起的人物,袁郭氏老太太,袁杨氏太夫人。(全文字小说阅读,尽在文。学网)
这一户袁家是五世同堂,百人大户。
这二位太夫人,儿孙多在外,但那儿孙却都是虎豹儿郎。
郭老太太乃是历经五朝的那位百岁老人,一品夫人。
在他的管教之下,出了一个人物。
就是当时的剿匪督办,钦差大臣漕运总督袁甲三,那才是真正的保得一方平安的角色。
此时袁甲三的同朝钦差湘军统帅曾国藩正率领湘军在长江中游与那长毛太平军激战。
袁甲三在皖北就担负着切断太平军和捻军联合作战的重任,使得曾国藩得以全力应付太平军,
而无北顾之忧。
而兵部郎中左宗棠又接连大捷,赶着余匪流窜联合,毛昶熙受命“规划战争全局”,他施行以卫畿辅固根本为先的策略,另择重臣素有威望者,统步队数万、马队数千分所部为数起,
循环驰突在各捻贼圩之间之法,如此使大捻无从勾结,小捻声息不通,惴惴焉日防官兵之至,
自不能装旗出窜,四出打粮。俟其饥困,然后以重兵次第围剿。贼无外援,则小股胆落,大股易平。
袁甲三便是这威望重臣,帅部往来驰骋各个击破;欲要赶尽杀绝,那真是九州生气恃风雷。
这些都是大话题了,说也说不细致,这里主要说着小小城内的人和事。
袁甲三携袁保庆袁保恒袁保龄这父一辈子一辈都在外厮杀驰骋,建功立业,
而这一望族显贵留守持家的也是一个袁四爷,袁重三。
袁重三应母命变迁新居,他综合考虑了各处利害,最后就在险要之地自然村选地五百亩,
筑起了一座大堡寨。
方形砖寨,墙高一丈,厚二尺余,敦厚沉实,东西寨门各有大道贯通,四角耸立四个炮楼,外加拐望风楼两座共六个炮台,外围挖了一条护城河,而吊桥高墙外又有壕沟环绕,层层防御。
寨墙丈余一垛口,炮楼值哨日夜不断。夜晚,寨墙外侧每隔两丈设灯一盏。可察敌情,定炮距。
当时也不指袁寨一家,各州县富户大族为了抵御捻军,都纷纷筑寨。
就当县就有近二百处之多,每有流匪骚扰,练勇执利器上城墙,明抢放炮,遥相呼应,声势震天,往往不战而敌自退。
此选宅极为讲究,传说袁重三风水先生宽,细致斟酌。合阴宅成两龙走势,太极合抱。
有辞道“地广路宽大富贵,远在京城垒重金。戎机相长正光明,门庭巨旺第一人。”
然而此寨虽固若金汤,却只是袁寨之堡,而与县城相距十六里,而又道路曲折,
即便不如此,也难有匪进,实际也是孤城一座。
传说每建门楼天就下雨,拖延时日总难建成,后来家丁望天放枪。
东西门上书“众志成城”“同登仁寿”,誓保一方平安。
也确实方圆百姓若遇匪来也都跑来袁寨,以求庇护。
而袁杨氏太夫人则不然。杨太夫人为闺女时家里也是淮南望族,自幼熟读经典。
实际他们家也是人多地寡,经济来源也就是朝廷的俸禄赏赐。
杨太夫人的独子袁登三未走读书入仕之途,而在家乡行商,就在夹河集。
这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后被人喻为百里奚、范蠡这样的高人隐士。
袁登三也奉母命修寨,此一出大感人心。
袁母可谓深明大义之人也是受诰封到一品夫人,她命子联系各商号绅士,就在县城修寨,
袁太夫人道:无城池寨堡,何以安心,宁可变卖家产,也不能等着捻子来拿。
此寨并非袁氏一家,乃为地方一寨,但袁登三捐白银千两。
依天险而建,修成之后护城河通沙河,绕寨一周,寨子四关五门,坚不可摧,城头架有红衣大炮。
此寨也就是后来的水寨了。
有民谣云:“水寨集铁打哩,捻子来了不咋哩!东门高西门低,城头架有弗朗机,
一炮打死八十七!要问捻子有多少,河里漂漂都是哩!”
听着诙谐,但想那腥风血雨的年代,也是满目苍凉。
自此,贼不敢犯。
其实前边说得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