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3/4 页)
塞未扩建,海运米豆百余万石,青草一千数百万束,分置右屯卫和觉华岛等地,未运至广宁,使得城池不牢,粮饷不继,军纪不整,“各兵沿村乞食,弓刀卖尽”,骑马倒毙。这种战不能战、守不能守的局面,在精神上使广宁军民受到严重打击,人心不定,将无固志,纷欲逃走。
天启元年十月,辽东监军御史方震儒叙述广宁情形说:
河西兵将,见河冰不开,夷情紧急,人人备好马思逃,而又愁经臣把住关门不放,于是有差人看一片石者,有差人看觉华岛者,臣密察之,情状甚真,而监军道亦数为臣言之也。
广宁城中,富家大户尽数西奔,提督王威又中风不起,一切兵马漫无头绪,且各兵沿村乞食,弓刀卖尽,臣虽有挑兵之谕,而至今未挑,以兵马逐村就食不便挑也。抚臣心慵意懒,三监军皆杜门,河西安得不危。《明熹宗实录》卷十五。
总理户、兵、工三部军需的兵部侍郎王在晋,亦上奏说: “今河西兵十余万,全无固志,一望虏兵,即思逃遁。”王在晋: 《三朝辽事实录》卷六。
督运军器至辽的工部主事张廷玉,“亦以出关所见人无斗志,纷纷思逃情形入告”。《明熹宗实录》卷十五。
因此,由于王化贞的虚夸、浪战、轻敌、无能和懒散,带来了如此严重的恶果,影响了士气和民心。这才是造成广宁失守,明军惨败的根本原因。
王化贞的昏庸笨拙,不分忠奸,任用非人,也是促使明军失败的重要因素。王最信任孙得功,孙系辽人,王招募辽民为兵,“出孙得功于狱,用为辽人帅”,“倚为心腹”,而孙却早有降意,终于败坏了战事。
正月二十日金兵攻西平,王化贞听信孙得功之计,发广宁军七八万,令孙统领,往会驻闾阳的援辽总兵祁秉忠,前援西平。熊廷弼亦檄令驻镇武的辽东总兵官刘渠,撤营赴援。三处兵合共有十万左右,比金兵还多,本来是可以决一死战的。但是,二十一日,双方交锋于平阳桥,刚一接触,孙得功即将所领兵士“开阵两分”,率先退走,“众遂大溃”,尽管刘渠、祁秉忠、刘征等奋勇冲杀,亦难挽危局,相继战死,明兵大败。二十二日,孙得功一还广宁,立即倡言金兵已近,即抵城下,城内虽有守兵一万六千余,但被孙得功等煽惑、恐胁,尽皆弃城而逃,“城中大乱”。孙得功、黄进等,封府库、火药库,备龙亭,欲生擒巡抚降金立功。在这兵民逃散,叛贼猖獗,危在顷刻之时,一向自命为精明练达有经国纬世之才的辽东大帅王化贞,却如在梦中,一无所知,静坐卧室,观书自娱,不是参将江朝栋闯入府内,挟王急逃,就将成为后金俘虏,斩首教场了。
孙得功、黄进(守备)等,把守广宁城门,遣七人请降,努尔哈赤在西平堡分赏官兵,二十三日离西平,二十四日至广宁,孙得功等率士民于城东三里外望城岗,抬龙亭,设鼓乐,执旗张盖,叩见“太祖”。迎入城中,驻巡抚衙门。平阳、西兴、锦州、大凌河、右屯卫、松山、杏山等四十余城官兵俱降。二月十七日,努尔哈赤命诸贝勒统兵守广宁,将锦州、义州等处官民迁于河东,回归辽阳。
第三节 辽东军民的抗金斗争(1)
一、 抗金斗争的历史背景
天命六年(1621,明天启元年)三月下沈阳、辽阳,第二年正月取广宁,八旗军进驻辽东地区,辽东军民反对后金汗、贝勒的斗争,也就迅速地开展起来。
辽东地区,久已开发。商、周时肃慎人在此地居住,战国时归燕管辖,秦设辽东、辽西二郡,汉初沿袭。魏置辽东五郡,隶平州,唐置盖、辽二州及九都督府,统于安东都护,后为渤海国。辽、金为东京,元改为辽阳路,设辽阳行中书省。明置辽东都指挥使司,革所属州县,设定辽、广宁、义州、东宁、宁远、海州、沈阳、辽海、铁岭、盖州、复州、金州等二十五卫,又置安乐、自在二州。按每卫编制五千六百名兵士计算,达十四万名,连带随营的余丁、家属,约数十万。明又令军卒屯垦。洪武二十七年(1394),命辽东军士“自明年俱令屯田自食”,随即改为全辽官军八分屯种,二分守城。永乐十二年(1414),变为三分之二守城,三分之一屯田。洪永年间,辽东军屯多达二百五十余万亩,年征屯粮七十一万余石。屯军的辛勤耕耘,农民的艰苦开垦,使得辽东地区的农业发展十分迅速。
辽东资源丰富,手工业也很发达。各卫皆有盐场、铁场,辖煎盐军、“炒铁军”数千名,年征额盐三百七十七万四百七十三斤,岁收额铁三十九万五千零七十斤。还有大批兵民私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