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页)
迹 未见封土,但有建筑遗迹的迹象,墓道两侧从上到下有九对对称的坑,1号墓北侧似有大型建筑痕迹,用途不明。 未见封土和地面建筑 西高穴此点似吻合高陵先建后拆的记载,但未见正方提出。曹休墓符合曹丕《终制》“不封不树”的精神
墓向 坐西朝东,偏南10度或20度 坐西朝东,偏南10度或20度 原因:家族特征。亳县曹操宗族墓、曹丕首阳陵、疑为妃嫔墓的正始八年墓、曹植墓(现知为东西向)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为什么不说是曹操墓(11)
结构 甲字型两室砖石墓,由墓道、甬道、前室(近正方形)和南北耳室、后室(正方形)和南北耳室组成。据地表15~16米,前后室从底到顶有米,耳室从底到顶约米,有三个室是四角攒尖顶,三个室是普通券顶 甲字型两室砖石墓,由墓道、甬道、耳室、前室、北侧室、南双侧室、后室等部分组成,4个侧室集中于前室,左右各两个。据地表米,从底到顶有,墓下有槽沟,墓顶为明券。内壁涂有白灰,边沿用红色彩带装饰。 形制非常相似,但具体结构略有不同,只是从墓顶看体现出差异
面积 东西全长60米多,总面积740平米。墓室近墓道的东端宽22米,远的西端宽米,东西间最长约18米。墓内空间单建筑面积就占近一半。 墓葬东西长米,南北米,其它各种数据如总面积等未见公布,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疏漏?土圹东西长以减去墓道35米则等于米,墓室东西长相差仅有3米多,顶多是5米 粗粗算曹休墓墓室面积基本等于西高穴2号墓。这是否定西高穴为曹操高陵的一个重要理由。
墓道 长而宽斜坡式,长米,宽;是否被挖开合葬尚不明朗。 长而宽斜坡式,长35米,宽9米;迹象表明墓道多次被挖开以实施合葬。 长相差不到5米,宽相差不到1米
墓门 石门 木门 体现出等级差异;曹休墓低
墓砖 大概有四种形制不同的墓砖。墓砖大都长约48厘米,重约48公斤,墓砖比邺城墓砖厚了不少,邺城遗址中墓砖大都在25厘米。青石砖铺地,长米、宽米、厚米。保存比较完好,被发掘时仍有白灰覆墙,因此对墓砖无法进行鉴定。 条形砖和楔形砖两种。条砖宽24cm,长48 cm,厚10 cm,重约50公斤;楔形砖尺寸差别较大,长约48 cm,窄头宽14 cm到28 cm,宽头宽度22 cm到36 cm,厚11 cm,多用于券顶。墓砖发现有一些数字和戳记,楔形砖有朱书“左”、“右”、“第一”“第二”“第三”等文,位置排列有序,可释读出王、梁等姓氏,还有似工匠名字的文字,当为预制。铺地砖每块长约40厘米,比当时普通砖长、宽2倍还多。 体现出等级差异,曹休墓低
内收台阶 土圹内收台阶:7级。 土圹内收台阶:7级。 这是大众最困惑的地方,在极可能体现等级差异的地方曹休竟与所谓曹操墓相等,让人不可思议
人骨 一男(约60岁左右)在后室,两女(一为20多,另为40左右或50左右)分处后耳室。 一男约50~60岁,一女约40岁,不排除还有一个甚至更多个体存在的可能性。散落在前室及侧室
随葬品 残存文物多达400余件;类别按材质可分为金、银、铜、铁、陶、釉陶、玉、石、骨、漆、云母、煤精石等多种。 总数目不详,有陶、铜、铁、金银器等,前室出土1件鎏金铜带钩异常精美。1枚2厘米见方的铜印,瓦钮,篆书白文“曹休”二字。 焦南峰认为西高穴物品更显贵重。
盗洞 两个以上的盗洞。未见特别防盗设施。 墓室及甬道上方共发现六个盗洞,时期从唐宋到近代。未见特别防盗。
特别处 有收缴来的画像石,盗墓贼供称出自墓内,但近期与笔者谈论的多位考古学者已倾向否认此点,认为应是在墓外的。 墓室和墓道间发现垒砌一道砖墙,是早期墓葬中的照壁。额骨内侧发现不规则凹坑,属非正常现象,应是某种炎症对骨骼表面骨板的侵蚀,可能是某种肿瘤变异导致,至少在一段内遭受过剧烈的头疼。 曹休的头疼应该不是家族的遗传基因所致。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为什么不说是曹操墓(12)
从形制上看与西高穴大墓非常相似,属同一丧葬体系和制度下的产物,二者结构基本相同,只是布局略有差异,规模接近,遗憾的是简单的新闻报道没有说曹休墓总面积,但粗粗算来,曹休墓总面积基本等于甚或超过西高穴,这墓高米,在墓道长宽方面略小于西高穴2号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