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部分(第3/4 页)
定名为“寿郢”,依楚国祖制对天下仍称郢都。
在城外郊野风光徜徉一日,楚王郁闷大消,临回宫时对昭雎颇神秘地一笑:“老令尹,‘寿郢’这名字好,长寿之郢,中兴国运必矣!”
昭雎现在都怀疑老楚王是不是被秦军给吓傻了,这种话也说得出口,‘我王聪慧,老臣不及,细细想来,‘寿郢’这个名字果然蕴含深意,我大楚当兴,可喜可贺啊。‘
便在老楚王喜滋滋等待国运转机的时候,陈城令飞马急报:秦国特使宁越入楚,不日将到寿郢。
一石激起千层浪!当此楚国新败,正担心秦国趁势猛攻之际,秦国特使南来究竟有何意?楚国君臣顿时哗然,纷纷猜测秦使来意,并提出各种各样的应对之策。
如今在寿春的基本上都是以昭雎为首的老世族一党,屈原被流放了,春申君被贬到边缘地方上去当城守去了。楚国的新派人物几乎已经销声匿迹。
“秦军烧我王陵,占我国都,人神共愤,天下汹汹!秦国必是慑于天下公议,来向我王谢罪修好。我王当严词谴责,许秦国赔偿十万金重修彝陵!”大司马昭常第一个做出了评判。
昭常的话令众人点点头,当年吴军攻入郢都,伍子胥挖出楚平王的尸身鞭尸的时候,就是犯了众怒,在秦军的压迫之下,这才不得不退出郢都。今天的情形和当初何曾相似。
“差矣,差矣。”上柱国景翠摇摇头说道,“秦人蛮勇虎狼,吞进去的肉,岂会轻易吐出来。如今夺我江汉,占我国都,我等应当坚定信念,誓与之周旋到底。江汉之地皆为水乡,秦人本西陲蛮夷北人,惯于放牧骑乘,必然不服南国水土湿热。秦使南来,大王应当据理力争,再辅以兵威压之,让秦人知难而退,复我河山,才是正理啊。”
自从当年景翠进攻咸阳,抗拒楚王的退兵旨意,被罢免了兵权之后,就算是上朝,他也从没说过一句话。好好的一个享誉天下的名将,硬生生被逼成了一个人形木偶。如今开口说话,竟是令满朝文武大吃一惊,都像看怪物一样,看着他。
“上柱国此言差矣。”太史令摇摇雪白的头颅,缓缓的说道,“我王迁寿郢,上应天象,秦国岂能不知?秦人虽占我江汉,却是失却了道义,惹得天下众怒。秦使此来,必是为了休战求和罢了。我王当可顺势应之,而后相机夺回失地,待大势一成,便可北上伐秦。此乃长策远图,万勿逞一时之快,与秦使纠缠于一城一地之得失啊。”
太史令一番话,说的楚王赞赏不已,“太史令老成谋国,赏百金了!”
景翠翻了翻眼皮,不就是要求和吗,说的那么免冠堂皇干嘛。他一句话都没说,又站了回去,当起了人形木偶。
三日后,秦国特使果然到了。楚王已经缓过了劲儿来,也不与昭雎商议,径下诏书令朝臣大会王宫正殿以震慑秦使。
“秦使晋见——!”内侍一声高宣,幽暗的大殿中顿时肃然无声。
“秦王特使、宁越参见楚王。”
“特使千里入楚,却是何干了?”楚王矜持地拉长了声调。
“外臣启禀楚王,”宁越不卑不亢地一拱手,“秦楚相邻,多有战端,我王欲请楚王会盟,两国议和罢兵,望楚王能够以天下为重,熄灭战火。”
楚王却是冷冷一笑:“秦国夺我江汉,毁我彝陵,却是如何了解?”
“楚王若能议和罢兵,秦国愿退出江汉。”
楚王心中一喜,天机果真玄妙,秦国居然真的有退兵之意。
“且慢!”景翠霍然从座案站起来,愤怒的指着宁越,“退出江汉?特使好轻松!烧我先王陵寝,却是如何处置?”
“景老将军以为当如何处置?”宁越的黑脸便沉了下来。他现在背靠着强国,行走天下,哪一个国君大臣敢不给他面子,你一个过气的老将居然敢站出来,势焰熏天的指责他。
“赔金两万、军粮百万斛、秦王到彝陵祭拜谢罪!”
宁越嘿嘿一笑:“六十万大军守不住一陵,竟然要战胜国来赔金谢罪,当真岂有此理?本特使只一句话:要和便和,不和秦军便不退!楚王自己斟酌便了。告辞!”大袖一甩,便往外走去。
“且慢了。”这次却是楚王笑着招手,“特使先说说,便是议和,如何议法了?”
“楚王北上,秦王南下,武关外三十里会盟议和。”宁越回头两句,径自去了。
“竖子猖狂!”景翠一声大吼,从旁边禁卫手中抢过一把长戈,追了出去,“待我先去手刃此贼,再说其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