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2/4 页)
美元,2003年一季度又增加300亿美元,这一增长事实就足以表明人民币实际上被低估了。不过,无论用何种汇率均衡模型计算,人民币的低估幅度也只有15%左右。人民币被严重低估的话是言过其实,但中国官方所言人民币的汇率水平“非常合适”的说法也值得商榷。
英国的《经济学家》周刊认为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被低估了56%。该杂志定期比较麦当劳巨无霸汉堡包在全球各地的价格,其理论依据是两国汇率基本相当于相同的食品和服务在两国的价格比。2003年4月,麦当劳巨无霸汉堡包在美国的平均价格美元,而在中国只要美元,因此《经济学家》认为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被低估了56%。
有些国外的分析家认为,人民币汇率“低估”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企业的产品价格竞争能力。
首先是劳动力成本优势。目前,中国大陆以美元计算的劳动力成本非常低,仅为台湾地区和韩国的1/10,这使中国大陆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非常突出,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人民币过分低估所致,人民币汇率低估使中国大陆的生产者具有超强的竞争力。
其次,人民币汇率“低估”增强了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使中国生产的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非常低廉,严重地冲击了国际商品市场。
因此,中国出口贸易长期高增长主要得益于人民币的长期贬值。与1978年1美元=元相比,截止2002年末的1美元=元的汇率比当初贬值了80%。人民币不仅在名义汇率上,而且在调整了内外通货膨胀率差距后的实际汇率也在大幅度贬值。
3、“中国廉价的商品造成了全球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是近年来国际经济中一个热门话题,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将其称为“目前国际经济最严重的威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02年工业化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将降到,为40余年来的最低。《亚洲华尔街日报》日前称:“通货紧缩不再是虚幻的威胁”。在美国、日本和欧洲这三大经济体中,通货紧缩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表现。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来美国各类产品的物价均下跌,包括汽车、服饰、电脑、家具、汽油及取暖油在内。此外,电话、饭店客户及机票等服务费用也下滑,但医疗保健、住宅、教育以及有线电视等服务费用则上扬。考虑到美国的巨额外债,通货紧缩的危险不言而喻。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家、前美联储副主席艾伦·布兰德说:“如果你在一年前问我,我会说担心通货紧缩实在太荒谬了,但是现在有可能发生通货紧缩。这一问题值得加以讨论。”美联储对此不敢小觑,继去年降息11次后,11月初又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个百分点,希望刺激需求,带动经济。
日本则已长期陷入通货紧缩的泥潭中难以自拔,国内物价已连续4年走下坡路,长期实行的“零利率”政策也于事无补。日本《经济白皮书》承认,在通货紧缩和经济低迷的相互作用下,日本经济已陷入恶性循环。
欧洲的情况相对微妙,欧元区物价指数一直在2%左右徘徊,但经济学家称区内最大经济体德国濒临通货紧缩,理由是,德国经济与日本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国内销售下降,实际利率过高,在财政政策上受制过多,劳动力市场僵化等。
通货紧缩指的是物价水平持续、普遍下降的现象,其表现一是消费物价指数的持续下降,这是各国政府密切跟踪的最主要数据;二是工业生产和劳动力的低利用率。
通货紧缩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头号杀手,但如何解释全球通货紧缩形成的原因以及该采取哪些对策则是目前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全球经济一片萧条,而中国经济一枝独秀,引起了国际社会某些人的不满,于是炮制出中国向全球输出通货紧缩论的舆论。2002年10月,美国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师史蒂芬·罗奇发表《中国因素》报告,该报告探讨了“中国输出通货紧缩”问题,尽管罗奇称自己的观点被人断章取义,但由于罗奇自身的影响力,从而在国际社会掀起了“中国是否输出通货紧缩论”为主题的大辩论,并迅速演变为一个“西方列国密谋迫使人民币升值”的政治话题。
以下是罗奇《中国因素》的观点摘要:
在这份经济报告中,史蒂芬·罗奇首先对中国因素的坚韧力和继续迅速改革的决心表示钦佩,“中国推行改革的决心始终没有动摇,并没有因国际形势严峻和中国领导层即将换班而出现倒退”,“这是促进强劲增长的高性能燃料,使持怀疑态度的舆论界感到吃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