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页)
留洋的,听不懂。毛泽东自尊心受到巨大伤害。第二次,胡适到杨昌济家里吃饭、串门,看见毛泽东,还以为他是请来的伙计,这使毛泽东颇受打击。
胡适曾经在国民政府抗战时做过中国驻美国大使,1949年以后到台湾做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有一段时间想回到大陆,因为他有个儿子当时愿意留下来跟共产党相处,结果没想到这个儿子在50年代被*自杀了。于是他伤了心,从此不再谈回来的事情。
在胡适的故乡,中国传统势力的这套东西非常浓厚,很多村子保留着老房子。从这些老房子可以看出当时这一代的生活比较殷实,一些人出去做生意赚了钱回来以后盖了这些房子,这些人对中国文化的修习、研究非常重视,所以这里出了不少著名的学者,也出了一些达官贵人,甚至是大家族。胡适的父亲在清朝做官到了台湾,后来病死在台湾。胡适三岁就回到大陆,晚年又因为国民党溃败到台湾,人生可能就是一种宿命。
我有一张和胡适哥哥的孙子照的照片,那张照片我把玩了半天。他孙子照片落款的头衔首先写的是胡适故居管理委员会保安,然后是胡适之世侄,最后,是说名字是叔公起的。这个头衔强调了,第一,他是这儿的保安,第二,他是胡适的世侄,第三,他的名字是叔公起的。后来我把照片给王石看,王石就说他还看到过一个军人作曲家的名片,很有趣,名片上写的是什么什么创作员,什么什么军衔,比如说大校,还加了括号,说享受正师级待遇,后面又跟了个注解——应住四室一厅,实住三室一厅。他的解释是因为他怕别人误解,够级别了怎么还住三室,很有意思。
胡适一生有很多著名的观点,比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处人,要信可疑之人;做学问,要疑无疑之处”。胡适有很多这样的话被流传下来,我个人也很赞同,去胡适故居现场看一看,就会有很多新的感慨。
在定军山读诸葛亮
有一出京戏叫《定军山》,听过这出戏的人很多,但去过定军山的人比较少。有一年回西安,我顺便去了一趟。
定军山在四川汉中、成都一带。为了感受历史,我特意在定军山附近的山洼洼里头吃了一顿饭,然后去了诸葛亮墓、马超墓,最后还看了诸葛亮的祠堂。去蜀道走古栈道给我印象很深,小时候看书大概知道栈道难走,但不知道它有多难。现场一看,原来是将木头横插进石缝,然后在横木上再铺木板,形成沿着悬崖的很窄的小路,这就是当年诸葛亮打仗修的栈道。
现在能看到的栈道已不完整,有些被烧,还有些由于下雨等环境因素而自然破败。从汉中到长安要穿过秦岭,而所有蜀道基本都是栈道,走一遍才知道栈道是多么艰险。历史上为了在崎岖的栈道上运送军粮,诸葛亮还发明了木牛流马——有说是一种木制小推车,很精巧,推着走挺快,比一般拉车方便,当年打仗时用它大大提高了运送的效率。走过这一段,我对三国当时的交通和运输有了概念。其实我读历史一直有个疑问,诸葛亮跟定军山到底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他六出祁山,每次都回到定军山,出兵也在定军山。来看了之后发现,定军山原来是一个军事基地,诸葛亮在那儿操练部队、演习。定军山底下有一条河,环抱着定军山,叫汉水。这样,他在那儿既能操练陆军,也可以操练水军。正因为他所有的事业都在定军山开始,所以在临死之前,诸葛亮提出死后要安葬在定军山。
诸葛亮活了54岁,死后有人为他种了54棵松柏,到现在还活着呢,这是最大的奇迹。诸葛亮死在五丈原,最后安葬在定军山,官府为他修了武侯祠。成都也有一个,不过是民间修的。定军山的武侯祠是从官方角度来表彰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几项表彰,一项是表彰他为汉室忠心耿耿,殚精竭虑,鞠躬尽瘁,这是对诸葛亮在政治军事上的肯定;另外一项是表彰他的清廉,诸葛亮死后家里值钱的东西都不够给他安葬的;另外还表彰了他的美德,传说他太太比较丑,但是他们俩一直厮守,而且诸葛亮有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还为孩子写了一些书信,在《诸葛亮集》里都有。看书是一回事,实地走了一圈后,对诸葛亮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接收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信息。
在那个年代,诸葛亮出中原夺天下这件事不容易,《出师表》实际上表露出他的一个心理,他是在干一件实际不可能的事。诸葛亮完不成他的“业绩”和当时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受地形影响,他的士兵以步兵为主,步兵要走栈道,速度没优势,时间一久就会受粮草制约。木牛流马这套活儿已经做到人能想象的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