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3 页)
一个实例,从前,利丰是实行五天半工作天的,被收购的天祥则实行五天工作天,权衡利弊及听取各方意见分析后,利丰最终采用了天祥五天工作天的模式。
问:刚才您提到,利丰很重视人才。利丰在培训员工方面,有何具体的方法?
答:目前公司的规模的确颇大,所以需要很多人才来推动公司的业务,优秀的员工是公司最宝贵的资产,亦是业务可以不断增长的要素。利丰没有拥有机器、物业和工厂。要贯彻轻资产的管理原则,人力资源对利丰特别重要,我们一定要广纳贤才。
第19章 利丰经验的启示(8)
我们从事贸易,前线的采购员代表着利丰的眼和手,是我们的业务支柱。而且现代采购员知识要广博,除了要处理与客户及供应商的关系外,亦要熟悉产品的成份、特质、价值、各国的贸易规则与环保及产品检测措施等。为了令我们的采购员有足够的知识、技能及信心去处理日常工作,我们很注重培养人才,每年都举办不少培训活动,近年更与香港理工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合作,提供认可的持续进修教育文凭采购课程,令利丰的采购员得到专业的培训。
此外,利丰亦支持香港中文大学成立“利丰供应链管理及物流研究所”,再次显示集团对推动教育及研究的使命。长久以来,香港都扮演着服务中国大陆和亚太地区的国际物流中心角色。近期全球性白热化的竞争,迫使内地供应商和厂商加强与香港物流中心的整合和合作。能够教育出世界级物流专业人才,并创造和实践有创意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是维持区内经济繁荣的关键因素。我希望这个研究所可以提供一个卓越的平台,给学术人才及企业家讨论问题、交换研究成果和找出实际解决问题的方案。
问:利丰至今已有百年基业,很多同期成立的贸易公司已经不存在了。你能告诉我们在这百年的经济与政治变化中,利丰的生存之道?
答:我祖父于1906年在广州创办了利丰集团。它是中国现时历史最悠久的华资贸易企业。那是103年前,还是清朝统治时期,当时中国所有的贸易都被英国贸易公司所控制。我祖父有幸学了英语,可以直接与海外的客户沟通,当时客户大部分是外国人。从那以后,我们家族就一直经商,主要出口中国商品。祖父的英语知识及灵活变通的能力,使利丰能成功地立足广州,与外资贸易商行一起竞争。其后因为战争而把业务迁到香港,业务基础亦随着香港50至70年代的工业发展及出口转口贸易优势而渐趋稳固。但当1972年我加入利丰时,香港的劳工成本开始不断增加,于是利丰转到台湾生产。后来台湾的成本也增加了,我们便转到韩国,跟着到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中国对外开放以后,我们也到了中国,现在甚至孟加拉国和巴基思坦也有我们的供应商。
我们经营利丰已三代,其中每一代都经历过很多冲击、改变。可能我们能善于运用香港人的灵活性,每次有很大的世界经济和贸易改变、中国大陆的政策改变、香港的地位改变,所有这些大改变,我们都可以将公司的生意跟着改变直至适应情况。其实,说浅白一点,我们只是跟着制造业全球化的大趋势走。总之,哪里的成本最低,效率最高,又或是对市场反应最快的生产地方,我们便到哪儿发展生意。若用学术的术语来包装,我们是体贴顾客的需要,为顾客找最有价值而又符合要求的生产商。后来,我们发现这叫供应链管理!
经过一百年的经营,现在的利丰集团已是一个多元化的贸易集团,从事出口、经销及零售三个主要业务。在去年(2008年),单是利丰贸易公司的营业额已达到142亿美元。我们能做到今天的规模,主要是我们与时并进,灵活地回应市场的挑战。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