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页)
,绵羊处在相对价值状态的地位上。而石斧作为表现绵羊价值的材料,成了绵羊价值的等价物,成了价值的代表,因而处于等价形式上。
相对价值形式是指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的价值,相对地表现在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绵羊的价值不能由它自己直接表现,而必须通过交换,由它的等价物石斧的使用价值做相对表现。这如同物品的重量通过秤上的砝码得到表现一样。石斧的使用价值在这里是作为价值的存在形式,作为人类一般劳动的化身。一只绵羊通过与两把石斧相等,不仅取得了一个和自己的自然形式不同的价值形式,表现自己也是一般人类劳动的生产物;而且还表现它同两把石斧具有相等价值,即包含有同样的抽象劳动,相对价值形式随价值形式的发展而发展。在简单的价值形式中是简单的相对价值形式,在扩大价值形式中是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在一般价值形式中是一般相对价值形式。最后发展到货币形式时,一切商品都要用货币来反映它的价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
另一方面,从量上来考察,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的价值量相对地表现在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的使用价值量上;而且商品的相对价值量取决于相交换的两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在1只绵羊=2把石斧的等式中,假定生产1只绵羊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为200小时,生产1把石斧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为100小时,如果生产1只绵羊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不变,而生产1把石斧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减少到50小时,这样,就变成1只绵羊=4把石斧。可见,相对价值形式价值量的变化取决于等式两边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因此,这只是一种相对的价值量,即价值量的相对表现,而不是绝对表现。
等价形式就是某种商品充当价值的代表能够与另一种商品直接相交换的形式,或者说,以其自然形式来表现其他商品价值的商品取得的特殊价值形式,这样的商品叫等价物。绵羊通过石斧来作等价物,并不表现自己的价值,只充当绵羊的价值表现的材料,因此;石斧能直接和绵羊相交换,即取得了等价形式。在货币价值形式下,黄金是一般等价物,它可以直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即取得一般等价形式,而不像其他商品要间接地换成货币以后,才能用货币去换其他商品。等价形式随着价值形式的发展而发展。在简单的价值形式中,是个别等价形式,在扩大价值形式中是扩大的等价形式,在一般的价值形式中是一般的等价形式,最后,在货币形式中,一般等价形式便和货币商品的自然形式固定地结合在一起。
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2)
等价形式具有三个特征:(1)
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2)
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3)
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第一个特征,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处于等价形式的石斧本是一种使用价值,它可以砍柴、伐木、制作工具等。但是在这个公式中,它不是使用价值,而是绵羊的价值的表现材料。绵羊的价值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现在通过石斧表现出来了,石斧的使用价值成了绵羊的价值的表现形式。
第二个特征,在上述等式中,处于等价形式的石斧是生产者具体劳动的产物,但它和绵羊交换时,却由它证明了绵羊中凝结有一般人类劳动,否则,绵羊是不可能与它相交换的。石斧的具体劳动成为绵羊中所包含的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第三个特征,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在等式中,石斧本来是石斧生产者私人劳动的产物,但是,由于绵羊能和石斧交换,从而证明生产绵羊的劳动具有社会性。这样,生产石斧的私人劳动就成为绵羊中所包含的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随着价值形式的不断发展,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就一步一步游离出来成为货币。
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的统一表现在:它们互相依存,少了一方就不称其为价值形式了。二者的对立表现在:它们在同一价值关系表现中,处于等式两边的商品都只能或者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或者处于等价形式上,而不能既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又处于等价形式上。
在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中,商品的内在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以及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表现为外部的对立,即表现在两种商品之间的对立。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只是当做使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