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2/4 页)
你白打工。说吧,张之洞给多少银子,我们得看菜吃饭不是?”
“十万两。修了南关关楼,还要修龙州城垣。”
莫寓道摇头道:“光龙州城垣就不少于十万两。加上南关,没有十五万拿不下来——除非只筑土墙,不用石料。”
苏元春哼一声:“真这样,我就在竣工碑上刻下你的大名:光绪某年某月,永安人莫寓道用泥巴筑成固若金汤的镇南关关城一座。让你名垂千古流芳百世,大哥以为如何?”
“别打岔,我不是在想这事吗?”莫寓道在心里盘算一阵,“这样吧,你选出两营精壮士兵,让他们助工做力气活,可以少请些工匠。再选些心灵手巧的士兵跟师父学手艺,自己开山凿石,自己烧石灰,自己熬硝造火药,自己打铁修造工具,能省则省。细算下来,十万两再不够,也差不多了。”
苏元春若有所悟:“老哥,兄弟服了你了,算盘打得够精的。以兵勇助工不单省钱,也免除了百姓劳役之苦,还培养了自己的技术人才,以后修筑炮台碉台就不用四处请人了。”
莫寓道警觉道:“干完了这些,你还有什么打算?”
经过深思熟虑,苏元春依然坚持自己的防线建设思路。龙州距南关百里之遥,提督署迁到龙州后,应在凭祥择地建设屯兵基地和提督行署,游了白衣洞,他心里更有了底。
他把自己的设想和李秉衡、冯子材的异议告诉了莫寓道,感慨地说:“这些洋人没一个好鸟,千里迢迢越洋过海的,如果不想占我们的便宜,那才是吃错药了。只有建成坚实的边境防线,才能镇慑外夷,番鬼即使有贼心,也不敢轻易生出贼胆。”
“李秉衡说得对,以为朝廷肯为你的南疆长城买单吗?老太婆过生日,少说也要花三、四百万,可是真要拿出几十万给你修炮台,我看她未必那么大方,”莫寓道摇摇头,又问,“不知朝廷打算裁掉多少兵勇?”
“只留三十二营,算来要裁一万多人吧。”苏元春不解地看着莫寓道,不知道他为什么突然问起这个问题,“头痛哪!一万多名衣食无忧的士兵一夜之间变成无人管束的游勇,势必对刚刚稳定下来的边境局势造成极大的压力。”
“谁让你是汉官?当年刚剿平长毛之乱时,曾国藩为什么急流勇退,还不是回避功高震主之嫌?满人的朝廷不可能让汉官拥兵自重,弄不好就是杀身之祸呀!”
莫寓道见苏元春不语,觉得自己的话重了一些,缓了口气道:“不过压力也可以变成动力,一万老兵不是小数,若能妥善安置,胜似一万雄师啊!边境地僻人稀,人丁不旺,百姓贫穷。巩固边防不单要有官兵、有炮台,更需要边民支持,要想办法把边境繁荣起来,百姓日子好过了,就不会走歪门邪道。一句话,兴边才能固边,民富才能国强。”
苏元春默然点头,这些话听起来简单,可都是至理名言,多少年来他只顾冲锋陷阵建功立业,何曾留意治国治民的道理?天下是武将打的,江山还得靠文人来坐。
莫寓道又说:“你那一搅子防线计划太过宏大,谁听了都要吓一跳。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银子也要一两一两地讨。不如先用这十万两银子把南关和龙州城垣建起来,只要事情办得好,向上面伸手会容易些。以后再找钱修镇关炮台,在廪更村山谷建屯兵重地和提督行署。”
“别总是山呀村的,俗气,还是‘连城’好听,”苏元春对他刚发明的这个新词情有独钟,“大哥说得对,要循序渐进,花上十年八年,把边防建成固若金汤的千里连城!”
莫寓道警觉地说:“丑话说在前头,镇南关一修好,我马上卷包袱走人,别到时候又花言巧语骗老莫白打工。”
苏元春狡黠地笑道:“晓得我大哥心善,最疼兄弟了。”
第五十一章 我是婆家人
镇南关修复工程开工好些天了,进度和质量都是苏元春必须亲自过问的事情。世风日下,多年来下属糊弄上司、上司糊弄朝廷的风气几乎成了定例。不亲眼看一下,心里总不踏实。
行近南关,听到路边作坊里传来叮叮当当的打铁声,苏元春下马走进。
一位赤着上身的士兵正在师父的指点下锻造工具,见几位大人到来,忙放下铁锤跪下打千:“大帅。”
苏元春点点头,拿起士兵放下的大锤,对带徒的师父笑道,“这位师父,本帅给你当徒弟,肯不肯收?”
“大帅说笑了,”师父看到苏元春真的抡起铁锤,便用钳子翻转铁砧上烧红的坯件,扬起小锤在上面轻点。见他下力适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