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 页)
为一度为音乐工作了近半生的人,我不得不暂且放下时而优柔时而铿锵的音乐立场,来凝视更加广阔的生活环境。无论如何,感谢世界还给人类的文明与信仰留下了一席之地;也使我们在这一席之地间,公开了传承精神文明的图谋。
喇西·道尔吉
2008年9月 于北京
呼麦 一(1)
呼日郭勒金,蒙古语,意为死者升天之处。现代人把它理解为葬场。像大多数蒙古族人一样,锡林郭勒的年长牧民们把它解释为归宿。实际上,它位于距离牧民居住地较远的荒凉之地。平日里没有人到那里去游牧,甚至很少经过此地。人畜来得少了,这里就形成了狼的世界。在那里,狼以圣子的身份把人们送上天堂。千百年来一直如此。狼肢解了人的肉身,使得人那尘封在躯壳里近百年的灵魂得以释放,得以升腾,得以重归,长生于天上。
那位老人的身姿依然是端坐着的,最终被人扶着轻轻放倒,赤条条地裸露着全部身体躺下了,他即将如愿以偿了。连同百里之外前来“送葬”⑸(我暂时把这个类似送葬的仪式称作送葬)的不少听到过“呼麦”的牧民,都能见证:那老人的愿望很快就要得以实现了。
那是一架真正的勒勒车,那个叫做哈森的年轻牧马人在朋友们的协助下,拆去勒勒车所有围栏并铺上了牛毛毡子停在门外。新到的牧人用眼神向哈森发问。哈森看着他们,摊开双臂轻轻躬首施礼:⑹“路格西介(蒙古语,指老人已经去逝了)。”哈森从不流泪,今天却一反常态。
蒙古包里,一位年长的牧人用干净的布蘸着酒,把老人从头到脚仔细地擦洗着,连花白的胡子都已经擦得晶亮。老人的嘴唇有些干裂,那年长的牧人在他嘴唇上面涂了少许黄油。老人的身体已经全部擦净,长者为他穿上了洁白的布衫和蓝得像天一样的裤子,随后从怀里取出⑺布帕(类似婴儿夏季使用的肚兜),把它盖在老人肚子上。他俯身面对面抱着这具苍老的尸体,双手探入他腰后系好布帕的带子。四处弥漫着浓烈的酒香。长者示意哈森等人进来,一起用白色的大毡子把老人的遗体包裹好,绑好带子。
蒙古包外面,哈森的弟弟哈斯巴根已经揭开了窗边的毡子,拆掉了几根⑻“哈纳”(支撑蒙古包围毡的围栏)使窗变得大些,然后在那里用⑼三根秫桔杆拼成门形(蒙古族传统习俗,出葬时,遗体不能从门过,要把人从窗户抬出去)。几个年轻人已经在窗外左右站开,他们伸直胳膊,撑起一块大牛毛毡子,这是用来遮挡天日的……
对于演奏⑽冒仁呼日(马头琴)来说,作为“呼麦”大师额尔德木图的搭档,庆格尔泰是绝无仅有的。他是个优秀的马头琴手。
庆格尔泰刚刚用酒为昨天中午离开人世的额尔德木图擦洗了身子。东乌珠穆沁旗满都呼宝力格镇的乃林郭勒草原方圆几千里,牧民们都知道,庆格尔和泰额尔德木图是最好的伙伴。这不仅仅因为他们从小到大一起成长,更重要的是:在他们一同经历的八十多个年头里,无论是在风雪中游牧还是在自然以及人为的灾难中脱险,他们都形影不离。当然,在有最肥的羊肉和最香的马奶的日子里,两个人也是不分你我的。以至于走过身边的人们都发现,他俩身上那件一直不愿改变样式的东乌珠穆沁式袍子上散发出来的味道,闻起来也不分彼此。天长日久,两人便形成了如同蒙古高原上水与草一样的默契。
两个人已经很久很久不在一起拉琴唱歌了。不久前,当庆格尔泰听说额尔德木图失去了那只能发出闷雷般低音的马头琴时,庆格尔泰便把自己的琴装进那条很少使用的大皮口袋里,永远收藏起来了。当然,每隔不久,他就会放下手里的活儿,把琴掏出来抱到外面晾一晾,从早晨到晚上一直看着它,直到日落时分,再装进口袋。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呼麦 一(2)
没过几个月,公路局的勘测员便开着车来⑾查干达莱苏牧(白海村)接庆格尔泰。他们说额尔德木图想念他了,希望他能前去相聚。庆格尔泰沉思了片刻,随后抱起装着马头琴的皮口袋,默不作声地上了那辆勘测车前去看望额尔德木图了。
庆格尔泰是在那场十年灾难刚刚开始时迁徙到查干达莱苏牧的。那时的查干达莱还不能称为一个真正的⑿苏牧(村子),方圆百里都是泛着白色晶体光的盐碱地。庆格尔泰来到此地后,带领两个儿子用了三年的时间引水灌溉,冲去盐碱,才使那里出现了生机。不久后,一些“黑五类”以及他们的家属被安插在查干达莱进行大规模开垦草场的劳动,那时的查干达莱才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