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2/4 页)
得来的,后来人们用来形容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 不三不四
典出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七回: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来,莫不要攧洒家。
梁山好汉鲁智深,因救卖唱父女而拳打镇关西命案,被迫削发为僧,他到大相国寺去管理被地痞流氓霸占的菜园。
菜园附近住着二三十个赌博不成才的破落户小混混,现在听说来了个管菜园的,小混混便设法要制服他,这些小混混商量决定,引诱鲁智深到粪窖旁,然后大家一齐动手,把他掀入粪窖去,耍耍他。计策商量后,那些小混混便买些果盒酒礼来到菜园,对鲁智深说:“闻知寺里新来住持,我们街坊特来庆祝。”鲁智深不知是计,便来到粪窖旁,众小混混的头领张三、李四拜倒在地,不肯起来,只等鲁智深去扶他们,他们便依计行事。鲁智深心里疑忌:“这伙人不三不四,莫不是要耍我?我走上前去,让他们看看我的功夫。”鲁智深走上前不等他们靠近,就右脚飞起,一下把李四踢进粪窖去,张三正要逃走,鲁智深又起左脚,把张三也踢进了粪窖。后面的混混看到这种情形,都吓得目瞪口呆。
后来人们用“不三不四”来指不像这也不像那,不像样子,不正派。在形容人时多指人的品行不正派。
■ 草菅人命
典出《汉书?贾谊传》: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
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贾谊深受汉文帝的信任,汉文帝赏识他的才学,要他担任梁王刘揖的太傅。在这期间,贾谊上书汉文帝,写了著名的《陈政事疏》,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并详细地分析了教育太子的重要性。
贾谊写道:“夏、殷、商三代之所以能够长治久安,就是因为对太子的教育采用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方法。辅导皇子,教他读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他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而秦朝却不是这样,秦朝命赵高做胡亥的师父,赵高传授给胡亥的是严刑酷狱,所学的不是杀头割鼻子,就是满门抄斩。所以,胡亥一当上皇帝,就乱杀人,看待杀人,就好像看待割茅草一样,不当一回事。这难道只是胡亥的本性生来就坏吗?不是的,他所以这样,是赵高教导的那一套是违背情理的。”
后来,贾谊到梁国上任担任太傅,悉心辅导梁王。他的这段精彩的论述就此留传了下来,“草菅人命”后来常指统治者轻视人命,任意杀害。现在常指仗势行凶,不顾别人死活,亦作“草芥人命”。
■ 草木皆兵
典出《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勍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东晋时,秦王苻坚亲自率领九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苻坚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
可是,谁料到苻坚25万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苻坚慌了手脚,他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连晋军驻地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接着,在淝水决战中,秦军被彻底击溃,损失惨重,秦王苻坚自己受伤,弟弟苻融也阵亡了。苻坚仓皇而逃,他听到风声鸟声也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
“草木皆兵”形容人在十分惊恐之时,稍微有些风吹草动,便紧张害怕得要命。现在,“草木皆兵”常用来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 朝三暮四
典出庄周《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人喜欢养猴子,大家都称他为狙公。狙公懂得猴子的心理,猴子也能听懂他的话。
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没过多久,老人变贫穷了,所以他想减少猴子的食物,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栗子,晚上给你们四颗栗子,可以吗?”
猴子们听了,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老人一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该可以了吧?”
猴子们一听,早上的栗子又由三个变成了四个,跟以前一样,就高兴地在地上翻滚起来。
“朝三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