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页)
的杂事、小事的人。
三字篇 第六章(2)
■ 蓬间雀
典出《庄子?逍遥游》: 斥��χ�唬骸氨饲肄墒室玻课姨谠径�希�还��鸲�拢�肯枧钶镏�洌�艘喾芍�烈玻��饲肄墒室玻俊�
《逍遥游》中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只大到几千里的鲲化成了一只大鹏鸟,这只鹏鸟的翼长达几千里,它越过海上的汹涌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鹏鸟在大海这个天然的大水池中用翅膀拍起的水花高达三千里,它拍打着大翼,凭借旋风能上升到九千里的高空。一只生活在蓬蒿之间的小麻雀非常不理解大鹏鸟的做法,说:“你想要飞到哪里去呢,我每天腾跃飞翔,不过是几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之间飞翔,这已经是飞到很高了,而你想要飞到什么地方呢?”
后人自此之后便经常用“蓬间雀”来比喻一些像是故事中的小麻雀一样鼠目寸光,胸无大志的人。
■ 霹雳手
典出《旧唐书?裴漼传》:崇义大惊,谢曰:“公何忍藏锋以成鄙夫之过!”由是大之名,号为“霹雳手”。
唐高宗时期,同州司户参军的儿子裴漼是一个相貌出众、年轻有为的少年。可是刺史李崇义却看不起他,认为他没有什么真本事,只是空有一副好皮囊,于是经常给裴漼出难题想刁难他。之前同州有很多积压多年的旧案,有数百件之多,李崇义把这些旧案件翻出来交给裴漼,让他速速办理完毕。裴漼叫人找来纸和笔,短短几小时之内就全部判完了,判案道理妥当,判词也写得很好。李崇义看过之后大吃一惊,彻底地改变了对裴漼的看法,并且向他道歉说:“你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才学隐藏起来呢?害得老夫竟然犯了错误。”从此以后裴漼的名声大震,被称为“霹雳手”。
今天我们用“霹雳手”一词来形容一个人决断果敢,才思敏捷。
■ 破天荒
典出五代时宋孙光宪的《北梦琐言》第四卷:唐荆州衣冠薮泽,每岁解送举人,多不成名,号曰‘天荒解’。刘蜕舍人以荆解及第,号为“破天荒”。
传说,古时候的荆州,在科举考试中长达几十年居然没有一个人考中进士。按规定,地方政府应将考中进士的人送入京城,但是一连几十年荆州的地方政府都没有去,传到其他每年中进士数人的县郡,这些县郡的人都嘲笑荆州在闹“天荒”,以致几十年也没有办法出一个人才。终于有一年,荆州有一位叫做刘瑞的考生中了进士,这让荆州的乡亲们出了一口气,荆州的士绅也非常感激刘瑞,认为他破了天荒,遂凑齐了几十万两银子送刘瑞入京。
自此,后人便经常用“破天荒”来比喻第一次出现,从来没有过的新鲜事。
■ 普通话
普通话一词最早出现于清末年间。
1904年,中国的女英雄秋瑾留学日本之时,与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组织“演说联席会”,在起草的简章中首次出现了“普通话”一词。1906年,学者朱文熊在《江苏新字母》中明确地提出了“普通话”一词,并给普通话下了明确的定义。当时人们将普通话又称“蓝青官话”。解放前普通话的定义一直含混不清,直到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期间,将汉族的共同语称为“普通话”,并明确了它的定义,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在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将普通话的定义增补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从语音、词汇、语法上明确地规定了普通话的标准。
三字篇 第六章(3)
我们现在通用的“普通话”一词的定义即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 七老会
语出《白居易集》中的一诗题《胡、吉、郑、刘、卢张等六贤,皆多年寿,予亦次焉。偶于弊聚居,合成尚齿之会。七老相顾,既醉甚欢,静而思之,此会稀有;因成七言六韵以纪之,传好事者》。
唐代的大诗人白居易经常在洛阳的家中邀请一些朋友聚会,在一次聚会中,其中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真,张浑与白居易他们七人的年龄都在七十岁以上,他们以喝酒做诗来纪念这次聚会,并称之为“七老会”。白居易还专门为“七老会”写了一首诗,“七人五百七十岁,拖紫纡朱垂白须。手里无金莫嗟叹,尊中有酒且欢娱。诗吟两句神还王,酒饮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