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4 页)
淳于棼是唐朝的一位侠义之人,有一天他设宴庆祝自己的生日,一高兴,多喝了两杯,不胜酒力,居然在座位上睡着了。他在梦中坐着一辆四匹白马架的马车,进入了一棵槐树下蚂蚁窝中的一个城郭,城门上写着“大槐安国”。在大门前迎接并自称为右丞相的人说:“国王看中了您的人品,想要您做驸马”,淳于棼听了之后,诚惶诚恐地答应了,于是他和公主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婚后,国王委任他为南柯郡的太守,淳于棼与公主一同上任。他在位二十年间,南柯郡日益富有。他与公主一共生了五男两女,皆娶嫁于王侯高官之家。但是公主不幸得病不治身亡,淳于棼便扶灵柩入京。王公贵族皆与淳于棼交好,国王渐渐地对其产生怀疑,便派了一辆旧马车和两个老使者将他送出了大槐安国。当出了洞穴的淳于棼居然看到自己的身子躺在椅子上,他一吓便醒来了,派人去槐树下看,果然有一个很大的蚂蚁洞。众人嗟叹,将他的梦称为“南柯梦”。
后来“南柯梦”经常被人们用来比喻空欢喜一场。
三字篇 第六章(1)
■ 娘子军
典出《旧唐书卷五十八?列传十八》:时公主引精兵万余与太宗军会于渭北,与绍各置幕府,俱围京城,营中号曰“娘子军”。京城平,封为平阳公主,以独有军功,每赏赐异于他主。”
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女儿平阳,早年嫁给柴绍,夫妇二人同居长安。高祖揭竿之时命柴绍加入,柴绍欲行却担心平阳的安全,平阳说:“你应该赶快去,我一个女人家,若是有事的话自然容易找地方藏身。”柴绍走后,平阳将家财遣散,将附近山中的盗贼收于自己的旗下,不久,平阳以自己的聪慧和严明治军方法,居然聚集了七万多的兵马,后来引精兵数万与李世民同围京城,营中将士将这支部队称为“娘子军”。京城攻下之后,唐高祖念平阳功高,便将其封为“平阳公主”。
“娘子军”后来被引申来表示由妇女组成的军队。
■ 弄潮儿
典出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四》: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钱塘江入海口呈喇叭形,并且在海宁县附近的江底有隆起的沙坎,当海潮倒灌之时,海水在沙坎处遭到堵截,因此潮头陡立形成雄丽的“钱塘潮”,“钱塘潮”在每年的八月十五最为汹涌,最高的浪潮高达九米左右。
《梦粱录》中记载,滔天浊浪排空而下,让人几乎认为是翻江倒海,大山被大浪推移之时,几百名弄潮儿冲入潮水之中,手拿小红旗,迎着浪头而去,不畏不惧,翻腾着却时时踏滔天大浪于脚下,宛若嬉戏。在弄潮中取得胜利之后,拿着赏钱,在乐声中披红走在街上,在万人夹道欢迎中迎接着男性的嫉妒和女性的爱慕。
后来人们用“弄潮儿”来比喻走在时代的前端,敢于冒险、敢于进取的人。
■ 拍马屁
拍马屁一词来源于元朝文化。
我国西北地区草原上的蒙古人,几乎每家每户都养马,但是骏马稀少,家家都以能养出一匹骏马为荣。每当人们骑马在路上相遇,停下来问候对方的时候便会顺便拍下马的屁股,捏捏马膘,若是好马便会加以称赞。但是后来时间一长,人们这种相处的方式便成为了一味的奉承、讨好别人的方式。蒙古族本是马上民族,在得天下之后依然维持着他们民族几千年的传承,下属对上司最大的尊重也是拍下上司马的屁股,称赞他有一匹好马。他们入主中原也将蒙古几千年的文化带到了汉族,与汉族的文化相融合,汉族人也学会了这种不露声色讨好对方的方式。
自此,后人便经常用“拍马屁”来比喻那些不顾客观实际,阿谀奉承,谄媚讨好别人的行为。
■ 跑龙套
“跑龙套”一词来源于中国的国粹京剧。
京剧中的一些剧目,一般都在开场前或是演出中需要一些小角色来围场走一圈。这些小角色呐喊着烘托一下舞台的气氛,来表现场上有很多的人,并且气势十足,这是一种以少见多的舞台表现形式。他们只需要熟悉一下舞台的站位和队形的变化及一些齐唱的曲牌,他们不用念对白,也不用单独开口唱,他们主要的功用便是陪衬主角和顺应故事发展。因为这些演员的服饰上都绣着龙纹,因此将他们称为“跑龙套”。此外因为跑龙套的演员上场的机会少,可替代性强,剧场中便经常让他们来做一些跑腿、打杂的事情,或者是扮演一个无关紧要的角色。
后来,“跑龙套”一词被人们引申比喻所有的行业中做一些不负主要责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