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第3/4 页)
一次,在返回时突遇大风,不一会又下起大雨,汽艇开至半途中,水泵发生了故障,抽不上水来,如果继续往前开,汽艇就有爆炸、沉没的危险,在大雨如注、风狂浪急的海面上,汽艇犹如一片树叶随风逐浪飘浮。警卫班的几个年轻战士看到这种情况,有些慌乱,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胡军长说:
“不要慌。”
他赶紧询问船工有无修理的办法,船工告诉说:“在这波涛汹涌的海面上,根本无法修理。”
军长又问:“能不能向水泵里灌水,坚持把汽艇开回去?”
船工回答:“可以试试。”
于是,胡军长立即告诉警卫班几个战士用桶提水不停地往水泵里灌,不一会儿,汽艇又发动起来。就这样,他们边不停地往水泵里灌水,边坚持往回开,终于化险为夷,于傍晚时分回到厦门。
17。与苏联顾问的争执
1955年5月,胡炳云从朝鲜战场调任济南军区参谋长,负责军事训练和战备。
为了锻炼提高团以上军事指挥员组织指挥部队作战的能力,由军区司令部每年下半年组织一次军区机关带1个实兵师的军事演习。演习前后约用一个月的时间,由军区和军两级负责导演、出情况,师团两级指挥员实施指挥,处置情况,演习中组织全区师以上军事干部观摩见习。每次军事演习,苏联军事顾问均参与指导。
1956年冬,济南军区在徐州组织第68军的1个加强步兵师进行演习时,苏联军事顾问也随同前往,在演习中提了一些较好的建议,但在演习结束时,胡炳云却与苏联顾问发生了争执。
争执的问题是是否组织阅兵一事。
按照苏联军队训练的正规要求,部队每次演习结束时要组织阅兵,以鼓士气,壮军威。因此,顾问便要求在演习结束时,一定要举行一次规模较大的阅兵。但是,胡炳云没同意这个意见,说:“主要是因为没有场地,如要举行阅兵仪式,就要选择一个能容纳万余人及百余辆坦克、大炮的阅兵场地,但在我们演习的区域内没有这么大的空地或荒地以供阅兵之用。”
“组织阅兵,以鼓士气,壮军威。不搞怎么鼓舞士气、壮军威?”
“要阅兵,只有占用老百姓已种上麦子的庄稼地。搞一次阅兵,就要损失群众几十亩地的麦苗,并且被坦克和车辆碾压过的土地对来年种植农作物也有影响。我们是人民的军队,办每件事情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况且这次演习搞得比较成功,通过演习提高干部指挥水平及部队实战能力的目的已经达到。所以,如有河滩或荒地作为阅兵场,不影响群众的利益,我是赞成阅兵的,但要在老百姓的庄稼地上举行阅兵,我坚决不同意。”
偏偏这时找不到一块河滩或荒地作为阅兵场,因此,一方要搞阅兵,一方不同意,以致胡炳云和这些苏联顾问争执起来,各讲各的理,彼此互不相让。后来,这些顾问看到不管怎么说,胡炳云参谋长都不同意阅兵,于是就上下两头活动,一面鼓动师、团干部要求阅兵,一面又到王新亭政委那里告状,说他思想保守,不尊重顾问的意见,演习搞得虎头蛇尾,缺乏组织部队进行正规化训练的意识。苏联顾问这番活动,致使后来阅兵搞成了,但却压坏了当地群众几十亩地的麦苗,部队一次就赔偿了3万余元。
胡炳云对此事很有意见,说:“我们这支人民军队应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过去打仗,我们都把爱惜和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我们在战争年代能做到为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怕流血牺牲,而在和平时期,我们为什么要以损害群众几十亩地麦苗的代价去搞阅兵呢?花架子,耍把戏,没意思!刘伯承元帅就说过,阅兵这玩意儿是马粪面上光!”
因此,虽然后来搞了阅兵,但他却“想不通”,对苏联顾问执意要搞阅兵也意见很大。“老大哥”苏联顾问也不是好惹的,阅兵结束后,在演习部队团以上干部参加的总结会上,苏联顾问为此事又不点名的批评说:“有人思想保守,固执己见,听不进顾问的正确意见。”
对此,胡炳云更是不服气了,并且还产生了“抵触情绪”,会议结束后,装甲兵部的领导请济南军区领导和苏联顾问吃饭,他没有去。
后来,军区党委开会时,就此事对胡炳云进行了批评,说他不照顾国际关系。胡炳云回答说:
“对此批评,我从组织原则的角度表示服从,但对苏联顾问的教条主义,不切实际的生搬硬套,我仍持反对意见。”
结果,大家也拿着胡参谋长没有办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