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1/4 页)
��土�浅雒桓髦指呒冻『系母髦置�拢�彩潜唤辛恕敖患驶ā薄�
诚然,“其实就普通的社交舞来说, 实在是离不开性的成分的,否则为什么两个女人一同跳就觉得无聊呢?”(摘自安徽文艺出版社。《张爱玲文集》) 要让受五千年旧思想禁锢的中国人正视这个问题谈何容易,社交舞便被认为是“不正当”。
在张爱玲看来,中国的社交中人们被绊手绊脚,丝毫没有情感的交流。难怪张爱玲要说,“这些年来,中国虽有无数的人辛苦做事,为动作而动作,于肢体的流动里感到飞扬的喜悦,却是没有的。跳舞跳得好的人没有恶劣笨拙的姿态,不踩对方的脚尖,如此而已。什么都讲究一个‘写意相’,所以我们的文明变得很淡薄。”(摘自安徽文艺出版社。《张爱玲文集》)自古文艺不分家,张爱玲涉猎广泛,自然爱这飞扬的艺术,但她的言语却犀利得如一把刀。她曾在自己的文中,提到过世界各国的舞蹈。她提到西班牙的探戈,犀利如她,一语道破这带“一点凄凉的酒意的舞蹈”(摘自安徽文艺出版社。《张爱玲文集》) 与其民族的发展是荡不开关系的。当然这种循规蹈矩的进攻回避,激不起人们的热情。于是,就去看那印度癫狂的舞蹈,那舞像是在舞者身子底下烧着火炉般的坐立不安。一例是灰暗、苍凉的语调。
就连讲公认优雅的“脚尖舞”………芭蕾,也没有得到她的好评。
朋友推荐说服装布景颜色鲜明值得一看,张爱玲便说了句“还不如香烟壳上的画来得亲切”,(摘自安徽文艺出版社。《张爱玲文集》)可想朋友的大跌眼镜。对于轻盈优美的舞姿张爱玲偏是说了句让人无奈的话:“……就坐在最后一排也看得见俄罗斯舞女大腿上畸形发达的球状的筋,那紧硬臃肿的白肉,也替她们担忧,一个不小心,落脚太重,会咚地一响。”只有在讲美国一段时间的全民舞蹈,她才松了点口,有些色彩。
那便是美国的吉特巴舞(jitterbug)。因为舞风激烈,以及发音相似,张爱玲将这个舞蹈翻译为“惊蛰”。“惊蛰”源于美国西部,后被牛仔带入东部,吸取了其他舞蹈的特点,节奏变成一种活泼轻快、热情奔放又带有随意性的舞蹈。二战中由美国水兵带到广州和上海,张爱玲便由此认识了“惊蛰”。
她讲到:“……大家排队开步走像在幼稚园的操场上, 走几步,擎起一只手,大叫一声‘哦咦! ’叫着,叫着,兴奋起来,拼命踢跳,跳到精疲力尽为止。倦怠的交际花,商人,主妇,都在这里得到解放,返老还童了……”(摘自安徽文艺出版社。《张爱玲文集》) 这种举国若狂的舞蹈至少有让人感到“流动的肢体飞扬的喜悦”。
飞扬的,是舞蹈的形式,但更重要的,还是它的内容。内心有着独特敏锐的张爱玲,对舞蹈的内容,更是评头品足。
张爱玲讲起印度舞舞者阴蒂拉·黛薇自己编的有一个节目《母亲》,主要讲一个多病多灾的印度母亲的迷信和固执的感情。这个略受欢迎的带现实主义色彩主题的节目,张爱玲是不打算买账了。她讲:“普通一般提倡母爱的都是做儿子而不做母亲的男人, 而女人,如果也标榜母爱的话,那是她自己明白她本身是不足重的,男人只尊敬她这一点,所以不得不加以夸张,浑身是母亲了。其实有些感情是,如果时时把它戏剧化,就光剩下戏剧了;母爱尤其是。”(摘自安徽文艺出版社。《张爱玲文集》)有一次张爱玲去观看崔承喜的舞蹈。崔舞中有一个少女逗一个自卑的驼背人的情节, 她先挑逗似的和驼背的人跳了一会儿舞,让他自以为地感觉她对他有好感时,又跑开去,让被挑起情感的驼背人感到失望。观众虽然会为驼背人感到悲伤,但看着这个单纯调皮的天真少女,又让观众无奈地摇摇头,便也不会怪罪了她。她对胡兰成说:“讽刺也是这么好意的,悲剧也还能使人笑。一般的滑稽讽刺人来没有像这样的有同情心的,卓别林的影片算不得的了,不过我还是讨厌里面的一种流浪人的做作,近于中国的名士派。那还是不及崔承喜的这支舞。到底是我们东方的东西最基本。”(摘自安徽文艺出版社。《张爱玲文集》)看来崔承喜的舞如此处理人物关系,很合张爱玲的口味。
对于舞蹈的偏好倒是明了了张爱玲对于舞蹈的期望。恨铁不成钢只能用在亲近的人之间一样,善于用文字记录的张爱玲怕是对于舞蹈这种肢体语言有说不出的亲近。在极尽刁苛的文字背后,看得出是一双细致观察的慧眼。
人都说善于观察的人是热爱生活的人,这个喜欢有血有肉的舞蹈的女子在那一些文字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