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3/4 页)
这个世界上总有许多挥霍成性的人,也总有许多理论家,为挥霍行为寻找合理化的借口。
古典经济学家勇于驳斥他们那个时代的种种谬论,他们认为符合个人最佳利益的储蓄政策,也符合国家的最佳利益。他们指出,懂得长远打算的理性储蓄者,对整个社会不会有害,反而有益。但当今社会,古老的节俭美德连同古典经济学家的警醒之言受到抨击,许多人搬出反对节俭的新理由,提倡支出的论调蔚然成风。
为了把这个基本的问题尽可能讲清楚,我们再来借用经济学家巴斯夏所举的一个经典例子。假设有两兄弟各继承了一笔财富,每年有50 000美元的收益,但是其中一人挥金如土,另一人谨慎节俭。我们在这里忽略掉所得税、以及两兄弟是否应该去工作赚钱,是否该把大部分钱捐给慈善机构,因为这些问题和我们接下来要谈的主题无关。
哥哥阿尔文是个挥霍者,他不仅有挥霍的性情,而且有挥霍的信念。他是卡尔?洛贝图斯(Karl Rodbertus)的忠实信徒。在19世纪中叶,洛贝图斯宣称资本家“必须将他们赚来的钱全部用于享受和奢靡”,因为如果他们“决定节省,……商品将积压,部分工人将失业”。阿尔文常出入夜总会;小费出手十分大方;他爱讲排场,养了很多仆从;他有两名私家司机,车子买了一辆又一辆;他畜养一批赛马;他喜欢架游艇出航,去各地观光;他给太太买钻石项链和毛皮大衣;送朋友贵重却派不上用场的礼物。
为了这一切,他只好动用老本。但他义无反顾。如果节省是一种罪恶,不节省当然就是美德;再说这么做,可以补偿吝啬鬼弟弟本杰明由于节省犯下的罪行。
不用说,阿尔文对于男女服务生、餐厅老板、皮货商、珠宝商、各类奢侈品店家来说都是最受欢迎的人。他被视为众人的财神爷。大家都看得很清楚,正是他四处挥洒钞票,人们才有那么多工作可做。
弟弟本杰明的人缘比起哥哥简直相形见拙。他很少光顾珠宝店、皮货店和夜总会,也不会亲昵地直呼侍者领班的名字。与阿尔文年年吃老本不同,本杰明要谨慎得多。他一年的花销在25 000美元左右。在那些目光短浅的人看来,他提供的工作机会显然不到阿尔文的一半,另外25 000美元则丝毫没有派上用场,就跟那笔钱不存在一样。
且慢!让我们来看看本杰明究竟是如何支配那另外25 000美元的。那笔钱,他并没有放在钱袋子、书桌抽屉和保险箱里面。他把钱存到银行,或者拿去投资。如果他是存到商业银行或储蓄银行,银行会借给企业用作周转金,或用于购买证券。换句话说,本杰明的钱用于直接或间接投资。这些钱被用于投资购置或建造生产资料——房屋、写字楼、工厂、轮船、卡车、机器。本杰明投入这些用途的数额与他将钱直接用于消费的数额一样多,都能使钱进入流通、创造就业机会。
总之,现代世界中的“储蓄”,只是支出的另一种形式。两者的差别,通常在于前者把钱交给别人用于扩大生产。就提供就业机会来说,本杰明既“储蓄”又“支出”带来的效果,与阿尔文单纯支出的效果一样,他们投入流通的资金也一样多。主要区别就在于,阿尔文花钱提供的就业机会,每个人都看得到;而要认清本杰明储蓄的钱所起到的同样的作用,则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观察和思考。
12年后,阿尔文破产了。他不再流连于夜总会和时尚精品店;那些曾奉他为财神爷的人如今谈起他时,嘲笑他是傻蛋一个。他写信向本杰明借钱。本杰明的支出和储蓄比率还是和以前一样,由于投资收益不断增长,通过他的投资创造的就业机会不仅数量更多,并且那些工作待遇更加好、劳动生产率更高。他的资本财富和收入都比以前高。简单来说,他增加了国家的生产能力,阿尔文却没有。
2
近年来,关于储蓄的谬论层出不穷,不能都借用上面两兄弟的例子来加以驳斥,有必要针对那些谬论进行进一步的探讨。许多谬论连最基本的概念都搞混,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犯这种错误的人中不乏知名经济学作者。例如,储蓄一词有时被用来单指蓄藏(hoarding)金钱,有时被用去指投资,甚至用来用去不加区分。
第24章 抨击储蓄(2)
如果仅仅是缺乏理智、莫名其妙地大量蓄藏金钱,在大多数经济状况中都是有害无益的。但是这种蓄藏金钱的情形极为罕见。有些舍不得花钱的情形看上去与之有些类似,但那是理性抉择的结果,与其有着本质区别。例如,经济衰退时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