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页)
正减轻病患者的负担,也没有解决医药购销活动中的不正之风
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秘书长王锦霞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医疗机构是药品零售的主要渠道,医院对买方、卖方都处于垄断地位,换句话说,用什么药,不用什么药,医院握有决定权。这就出现了一种怪现象,有些药品生产厂家中了标,药品反而比没有招标以前难卖了,这被医药销售代表称为“不招标还好,一中标就死”。因为利润空间的缩水,医院有意无意地抛弃了一些低价药。比如两种分属头孢类和喹诺酮类的常用抗生素,招标前为50元销量很好,但中标降至28元后,却遭到冷遇。
药品招标推行的过程中,也曾引起了部分医院的不满,他们以各种形式故意找配送企业的“茬”,对配送企业送过来的药挑三拣四;故意拖欠配送企业货款。而在药品招标广泛推开后,由一家企业独立承担一个地区农村的药品配送,是否会形成新的行业垄断,又成了困扰人们的问题。例如,成都市实施的配送模式中,明确规定只能有唯一的一家药品经营企业从事配送工作,负责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配送点100%的药品配送。配送权成了独家经营的垄断产品,难免会出现新的问题。许多企业在投标时恶意低价竞标,在获得招标药品的专营权后又以价格低、利润薄为由抵制配送,从而导致医院部分临床用药短缺。
招标失灵的深层原因就在于医院的“以药养医”体制
北京市某医院的一位院长告诉记者:“现在85%的药是从医院卖出去的,医院的问题解决不好,药价也就降不下来。”他认为,要革除以药养医的弊端,实行医药分家是一种理想选择,但目前时机似乎尚不成熟,较为稳妥的选择是,推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各级政府努力增加对公立医院的投入;逐步提高技术和劳务性服务的价格水平,在此基础上,逐步实施医药分离,切断医院、医生和药品营销之间不合理的经济利益联系,缩小医院通过药品牟利的政策空间。 。。
探讨篇:集中招标咋“降伏”不了虚高的药价?(2)
这位院长告诉记者,对药品流通企业进行规范整改,也是遏制药价虚高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有1�3万多家药品流通企业,无证挂靠的不计其数。药品流通企业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了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在对药品流通企业整顿的同时,对医药生产企业的整顿也势在必行。我国医药企业重复建设严重,而且缺乏自主创新,仿制药占90%以上。一个诺氟沙星有120多家企业生产,一个氟派酸竟有1000多家企业在生产。这种情况下,行业的恶性竞争在所难免,竞争的结果是整个行业的利润缩水。
相关链接
应对降价,看我“七十二变”
药品降价,最终的板子打在了生产企业的身上。药企会心甘情愿地承担降价的损失吗?一位资深业内人士透露了药企应对政府降价的“高招”。
招数之一:转移市场
一旦某种药品价格大幅下降,临床就很难再见到这种药品。取而代之的是其他高价药品,利润空间少的药品只好转移市场,上山下乡,主攻贫困落后地区。
招数之二:减产停产
某省一家药厂生产的左氧氟沙星价格降低后,在几家大医院的销售额迅速下降,从以前的200万元降至几乎为零。原因当然是商家不愿意卖。既然医院不进,药店不要,企业还能继续生产吗?减产、停产成为必然选择。
招数之三:更换包装
一种常用的消炎药在国家限价之列,按规定每瓶50粒售价7元,但厂家更换一下包装,变更一下名称,改为精致的盒装,每盒20粒,售价一下子便提到了38元。
招数之四:申报新药
国家对新药的保护政策也给一些企业钻了空子。一些不愿轻易放弃抗生素市场的企业,纷纷打起了开发不在常见降价范围之内抗生素产品的主意,一种核心成分为青霉素的感冒药针剂,成本仅为0�6元,加入一点无关紧要的成分后,价格狂升到几十元甚至上百元。
招数之五:削减研发
面对降价,药企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就是裁员和减少研发投入。河北某抗生素企业,在药价降低后将原来预算每年1000万元的研发费用减半。
各方评说
河南武陟县卫生局局长任国胜:药价虚高,表面上看是政府价格监管制度和手段不完善的结果,但其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到位,以及药品市场发展滞后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