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页)
维护。但盛宣怀仍旧不放心,为长远计,他料定自己心力已大衰,即便将来回国,也不可能事必躬亲地管理汉冶萍,不如就让老亲家打理去,反正是自家人,现在各方面都买他的账。所以,盛就把汉冶萍董事长的位子让给了孙宝琦,由他出面担当一切,并且在北京设立一个汉冶萍的办事处,具体的活儿,就让孙的三女婿,即王文韶的孙子跑腿去。那时,孙宝琦手里一分汉冶萍的股票也没有,就当上了董事长,这也是那个特殊时代的特殊故事!
盛宣怀第二年回国时元气已大伤,汉冶萍虽说保住了,但自家的家产尚未发还,他必须继续拉着孙老亲家,跟大总统“对话”。
1916年6月初,盛宣怀还在日本的时候就听说,大总统有意要租用他在北京的住宅,即府学胡同5号的那幢大花园洋房。原来袁世凯见大局已定,已将家眷从河南彰德迁来北京,他们先住在陆军部。可是袁氏家族亦是中国数一数二的大家族,他有十三房太太、姨太太,生下十七个儿子和十五个女儿,加上男佣女仆,浩浩荡荡,足有上百号人,住在陆军部进进出出有诸多不便,于是派人四外觅房,想把家眷安顿出去。想不到觅房之人,竟看中了盛家的房子。真是老天长眼,盛氏得知后,赶紧打电报问孙宝琦可有此事·孙宝琦回电是的,是有这么回事。盛宣怀即刻大喜,决心在房子问题上动足脑筋,或许能讨大总统的欢心。
府学胡同的这幢房子,原是李鸿章的孙子李国杰(伟侯)的房子,二层楼花园洋房。1910年李国杰出洋,任驻比利时钦差大臣,就将此屋抵押在德华银行,押银七万五千两。盛宣怀到北京做尚书后将其赎出,并转押在正金银行,仍是七万五千两银。后来盛又添造了前后两屋。用银三万数千两,所以在正金银行的押款亦增至十万五千两。开始袁世凯的人来看房子,听说此价认为太贵,后来又提出可否租住。盛宣怀知道详情后,立即函告北京正金银行的总办实相寺君,再邀当日初次来问屋之人洽淡,请其转告盛宣怀的意思。那意思即是:“鄙见可请大总督或家眷先行居住,如果合适,只须照李伟侯押七万五千两付还正金银行,所有契据二张即由正金交呈,亦不必拘定付款日期,其未付款之前,押息七厘,仍由敝处付与正金银行可也。除抄函知照正金银行总办实相寺贞彦君责照外,兹特专遣家丁吕素到京,所有屋内原购陈设器具悉数点交,惟亲友寄存各件,即由该家丁带回……”
第七章 豪门联姻(5)
此信是写给孙宝琦的,请其在北京代为周旋此事。“洋式楼房两重,虽不华丽,确是爽明,住眷最宜,洋式家具均备,稍有花木,并有热水管,如果合用,祈即转达,尽可即日收用。候示,当即函致正金银行,所有押款,当由敝处认还该行,项城总统可无庸过问也。”如此热心地把房子让给袁大总统住,当总统的该不会无动于衷吧!当然,也得给亲家一点好处,所以另一信的末尾就有“尚有马车一辆,青马两匹,送交尊处备用可也。”盛氏考虑问题向来滴水不漏,亦是他多次能转危为安的一大诀窍也。
后来,袁世凯果真承其好意,把庞大的家属队伍安置进去住了,大约住了半年多时间,又迁去中南海了。此屋后来由段祺瑞接住。可见几十年间,此房进出的全是些头面人物。又据说解放以后,此屋归康生居住。然而十年前笔者来到府学胡同寻觅当年遗迹时,已经被拆掉了。
作为亲家,孙宝琦对盛氏已努力到家。但他做人也有自己的原则,后来很快又跟袁世凯闹翻了。他于1913年至1914年3月,连任熊希龄、徐世昌内阁的外交总长,于民国三年任国务总理。后来日本人见袁世凯想当皇帝,恢复帝制,需要日本人的帮助,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西方列强无暇顾及中国的事情,日本人就乘机提出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强迫中国承认。袁世凯原则上要认可,而孙宝琦坚决反对,最后力争不得而于国是无望,便自动引退了。
后来复出,历任税务处督办、审计院院长、财政总长兼盐务署督办、经济调查局总载、全国赈灾处处长等职,这期间,曾因反对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停止兑现一事,再次跟袁世凯翻脸,遂愤而辞职,袁世凯拿他也没办法。
1924年1月,孙宝琦再次被推为国务总理,兼外交委员会委员长,没几年,因反对向法国借款的所谓“金法郎案”,再次拂袖而去。
孙宝琦原本就清廉刚正,不刻意积蓄私产,加上民国后多次辞官,家口又众多,后来经济上就常常捉襟见肘。每次辞官离京,都是由他的朋友和旧属为之操办路费和行李,最后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