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页)
是老太爷们“玩”的“把戏”,老哥俩拜过把兄弟,话说到投机处,也是拿孩子作“抵押”,所以五小姐十五岁时就订了婚,嫁给袁七。 。。
第七章 豪门联姻(3)
孙家是杭州人,之所以在京城里这么神通广大,得助于他的先人。孙家原本就是老资格的京官,而且门风清廉,官场内外口碑极好。
孙宝琦的祖父孙人风是杭州城里知名的教书先生。他的父亲孙诒经,是光绪皇帝的老师之一,咸丰十年考取进士,曾入值南书房、毓庆宫,迁任侍讲,又任户部侍郎,佐度支部达十年,几十年京官生涯,有清廉刚正之誉。孙诒经有两个儿子,八个女儿,大儿即是孙宝琦,老二是孙宝煊,曾任宁波海关监督;最小的女儿嫁给外交部长颜惠庆,亦是近现代史上的大腕人物。
孙宝琦的父亲对朝廷有功,孙宝琦本人对朝廷功劳也不小。他最初是因父功而荫任主事,十九岁就当上了直隶道台,督办铜元局。时海禁初开,他不仅本人积极学习各国语言文字,还先后创办了北洋育才馆和开平武备学校,当时吴佩孚、萧安国和陶云鹏等人,都是他的学生。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他作为随员,护驾慈禧和光绪向西安逃命。因他天生记忆力惊人,读书可过目不忘,又精通英文、法文,所以竟临时充当了朝廷的译电员,不论何方来电,他无需翻密码本,随手可译,再紧急的电报到了他那儿决不误事。于是庆亲王奕劻大赏其才,极力保荐他入军机处专司电报职,由此也引出了儿女婚嫁之事。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成功后,朝廷拿盛宣怀开刀,盛星夜逃离北京,躲入青岛德国租界,时孙宝琦正在山东巡抚任上,盛即与他取得联系。孙宝琦赶紧从济南电发胶州,叫胶州都督设法保护,回头又连发两电,对亲家进行劝慰,通报情况,又安排盛的侄子盛春颐火速赶赴青岛,随时听从使唤。
孙宝琦给亲家盛宣怀发电:“千万勿赴沪,顷电托胶督。照料沪寓,雇印捕为宜。”他知道上海已成风声鹤唳之地,华捕亦未必可靠,所以劝他千万不要回沪,至于保护老公馆,还是“红头阿三”可靠些。隔几日又发电,告诉亲家,项城(袁世凯)已经打了胜仗,“即到京,乱事可想结果”,于是劝亲家还是暂住青岛观望,“尊体亦宜,至祷”。
后来盛宣怀流亡日本,当然牵挂他的家产,因大清帝国已无可牵挂了,所谓“国破主灭”是也。然而平心而论,他更为牵挂的则是他的心肝宝贝汉冶萍公司,那可是他十数年来的心血啊!
武昌起义后,湖北成了革命军的天下,而汉冶萍是大清官僚们办的实业,自然也成了革命的对象。加上战火的影响,煤运不过来,船驳被征用,即使改用民船运了煤来,也无法卸货上岸,岸上已大乱,码头上已屯兵。况且战事一起,市场也大乱,人们纷纷抛售钞票而挤兑银元。汉冶萍要维持正常开业,必须拿出大量银元来支付,连工人职工也都拒领钞票而要银元。汉冶萍经理、盛宣怀的心腹李维格忙不迭地向上海求援,要求紧急调拨银元,而上海却哄传汉冶萍早被鄂军占领,人已星散,因而银元久无着落。百无出路之际,李维格又动出脑筋,去央告洋行商借,总算临时借到十万银元以解燃眉。然而炮火连天,交通阻断,汉口张家庙车站也被新军占领,汉冶萍铁矿、煤炭无法供应,只能熄火停工了。李维格贴出公告,将洋技师们送回上海,将工人们先打发回家暂避……就此仍不算完,国民政府还要予以查封,并扬言,要没收盛宣怀的汉冶萍公司的股票! 。。
第七章 豪门联姻(4)
盛宣怀此时远在日本,这回可是“隔海观火”了,鞭长莫及,那心里的焦虑自是没法子说,他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叫老亲家为之说项,并且运动他的老部下,保住汉冶萍!
孙宝琦找到袁世凯,对他说,汉冶萍是股份公司,根本不是盛某的私人财产,如果强行收为国有,那不是打击了一大批工商业者了吗·汉冶萍的股东都是江南豪富,他们在轮船招商局、电报局等企业均有股份,没收了汉冶萍弄不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还会影响其它产业,更何况,该企业目前也困难重重,还欠着官款,如果把它收为国有,那么所欠官款日后向谁要去·不如仍旧“官商合办”,于大局并无碍……袁世凯听了认为很有道理,于是不再动汉冶萍的脑筋了。
汉冶萍地处湖北、江西一带,民国后那儿是军阀吴佩孚和萧安国的地盘,而这两个人当年都是开平武备学校的学生,孙宝琦是他们的校长。他们见孙校长出面来管汉冶萍的事了,所以也不敢存心捣乱了,反而用心加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