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页)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教授的建议是,成立新公司、新组织,独立于原有组织之外,以测试新科技、新环境、新市场,以迎接挑战。同时要有心理准备,新公司未来可能扼杀原有公司的生存,这是〃自杀以求生存〃,不过自杀总比被杀死好,而且自杀之后,还有新公司延续,这是另一种永续经营。
好一个〃自杀以求生存〃,这是多壮烈的话,只是太血腥,也太凄凉了。对大多数人而言,其实没有自杀的勇气与决心。好在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的真义,并不是要大家自杀,他只是要大家面对新环境,启动新公司,采取新作为,用你现在还能赚钱的经营模式,去投资创新产业。自杀也是一种心理准备,意味着有一天当〃创新模式〃席卷而来时,既有的公司可能死亡。
更大的问题在于,如果你没有及早启动应变计划,采取行动,一直到面临生死存亡之时,才采取〃自杀以求生存〃的行动,一切都时不我予,来不及了。许多大公司的衰亡,都是当〃典范转移〃已经确立,新产品、新科技已经被证实为主流产品,才采取行动,可是这时新兴公司早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市场,再加上新兴公司可能也已建立许多进入障碍,大公司根本来不及响应,比赛已经结束。
一切的作为,要从危机开始,当感受到〃创新科技〃、〃创新公司〃及环境变迁的威胁,就不能坐视,就要采取行动。这个时候,创新科技生产的产品功能可能还不足以满足主流市场的需要;这个时候,创新公司的实力,可能也只是不起眼的〃车库公司〃;这个时候,社会环境中,可能只是一小撮前卫人士在谈论新的趋势、新的生活形态,一切都跟你过去所熟悉的状况没两样,但这是你采取自杀行动的黄金时间,再晚就来不及了。
企业的状况,又比个人好太多了,因为企业可以〃以新带旧〃,新测试公司的生命可与原有公司重叠,那是〃First Curve〃(第一曲线)与〃Second Curve〃(第二曲线)的关系。企业不需要自杀,只是喂养一个新公司而已。但个人不同,你的生涯不能重叠,一个人也不可能做两件事,顶多只能培养新兴趣、培养新事业,以待日后不时之需。但这还不是生涯转换,真正的生涯转换,仍然需要〃自杀〃的决心与行动。
。▲虹▲QIAO书吧▲
第32节:第二章 自慢的成长学习(10)
■后 记
一个读者问我,说自杀太严重,而且一个人要如何自杀呢?答案很简单,当然不是真的自杀,而是舍弃:舍弃现有的成果、舍弃现有的习惯、舍弃现有的工作,因为不舍弃,我们就无法下决心转变。
把自己放在一个回不了头的情境,做了过河卒子,只有勇往向前,这就是自杀,进而才能重生。
20工作不当在野党
许多工作者喜欢负面思考,面对公司、面对老板老是对立、老是批判,想从公司口袋中得到更多,稍不顺心,对公司就恶言相向,这样的职场是紧张的,是痛苦的。
公司可以选个人,个人当然可以选公司,合则来,不合则去,其实不用互相为难,寻找认同自己的公司,做公司内的执政党,这是我快乐工作的重要秘诀。
刚进媒体工作的时候,发觉同事非常喜欢批判公司、批判自己的报纸、批判老板、批判组织,当时的我,正沉醉于这个媒体所提供的舞台让我有发挥机会,那种成就感胜过一切。因此,对同事的对内批判行为百思不解。我很想问他们:如果对公司这么不满意,为什么不辞职呢?
所幸我始终没有问,否则一定变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事后我明白组织里永远有〃异议分子〃,有〃在野党〃。不论组织(公司)的制度有多好,总有在组织内受挫折的不满分子,他们永远用负面的角度来看问题,因此公司会给他们编派得一无是处。而媒体人就更不用说了,一向伶牙俐齿,批判成习,对外批判惯了,对内就绝不会手软。
可是有一件事,我始终不明白。公司是我们工作的地方,某种意义上,就像我们的家一样,就算这个家再坏、再简陋,为什么还要去批判它?批判我们所服务的公司,不就等于也批判了自己吗?或许有人会说,公司只是我上班的地方,并不是我的家;公司是公司,我是我,为什么不能批判,尤其当公司有不对、不好的地方,我更应该讲出来。
我当然理解,公司是公司,我是我,两者之间并无等号。但我相信的是,就算公司并不是我的家,但至少也不是仇敌,没有必要老是负面看待。更重要的是,我也可以选择公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