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页)
扬。彼得·彻宁扭转了局面,他的要求非常直接,他把自己的意图表达得很清楚,在他下一个4年的任期内,如果公司需要一个首席执行官的话,那他必须是不二的选择。
让彻宁感到恼怒的是,默多克还是倾向自己的长子拉克伦来当接班人,尽管当时拉克伦还不到30岁,也不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拉克伦在管理澳大利亚的业务期间(如果说澳大利亚的报业公司是新闻集团发祥地的话,那么目前和整个集团的主营业务关系已经不怎么密切了),还卷入了一桩糟糕的电信投资中。当时拉克伦和父亲的宿敌凯利·帕克的儿子杰米·帕克一起亏掉了10亿美元。不久之后,默多克就把儿子调到了纽约,让他主要负责《纽约邮报》。30多年来,《纽约邮报》虽然风光无限,但是一直亏损不断(一年要亏损高达5 000万美元),是美国报业一艘怪异的旗舰。继续保留这份报纸根本不是出于什么商业目的,只是出于表达政治、商业观点并满足默多克的个人需要,不可否认,这份报纸在新闻集团中一直占据着特殊位置。
彻宁深知自己的权力基础已经巩固,因此他也有恃无恐、近乎公开地诋毁拉克伦。这种诋毁就像好莱坞拍摄的影片一样,表面上风平浪静,尽管对别人交代的事推诿扯皮、偷奸耍滑,但是看起来都彬彬有礼,相处的时候甚至显得很是融洽。可是你要被表面现象蒙蔽就太傻了,在暗地里大家都忙着钩心斗角。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逼入绝境(9)
彻宁拉拢了罗杰·艾尔斯,罗杰·艾尔斯掌控着福克斯新闻网,连默多克对他也畏惧三分。因为争权夺利和性格不投缘,彻宁和艾尔斯两人其实并不是真正的铁杆兄弟,彻宁这个人温文尔雅、精于权术,而艾尔斯则个性张扬、活力四射。他们两个人都觉得默多克家族的太子过于幼稚、软弱无能,不像他的父亲,而且还挡了他俩的路,因此在反对拉克伦的问题上两人是一拍即合。如果他俩都不让拉克伦继续晋升的话,那么拉克伦只能可怜巴巴地管理《纽约邮报》了,彻宁和艾尔斯根本没有把这份报纸放在眼里,因为它只不过是一份报纸,他俩甚至认为这份报纸在如此庞大的一个新闻帝国里都没有立足之地。
默多克明白,他必须在自己的左膀右臂和儿子之间作一个选择。
在这对父子之间,还有其他的摩擦。20世纪90年代末默多克的家族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98年默多克和前妻安娜分居,1999年默多克同邓文迪再婚,在同邓文迪结婚前家族在经历了离异风暴之后刚刚稍许平静了些,随着默多克再婚,整个家族的基石又动摇了。
当默多克1999年和安娜正式离婚时,安娜放弃应得的大部分财产,换取了默多克同意继续由年长子女控制新闻集团家族信托的权利,而且孩子的这种权利永远都不能改变。而在同邓文迪结婚并生了两个女儿后,迫于邓文迪的压力,默多克希望自己的3个孩子能够自愿同意邓文迪生育的孩子也能得到继承权。拉克伦和姐姐、弟弟对父亲与母亲离婚一事依旧耿耿于怀,因此并不想接受父亲的这种提议。
这些情感上的负担让默多克感到难以释怀。他总是会把情感上的压力转化为新的战略构想。
2005年春天,默多克的脑中又有了一个想法。默多克的脑子里会有很多想法,这些想法越是出人意料,目标越是宏伟,就越会改变现有格局并让他处于领跑者的地位。这些想*改变现有格局,会让天下大乱,就像是休克疗法。这同时也是默多克解决自身麻烦不断的办法,他会改变游戏规则。他的举动是那么惊天动地,弄得别人只能被他牵着鼻子向前走。
或许是出于习惯,或许是出于强迫症,每隔10年左右,默多克就会让公司来一次翻天覆地的大变革。这是一种剧变式的改革,一种扰乱公众视线的变革,一种强力变革,默多克感兴趣的东西别人也必须要跟着感兴趣。因为默多克改变了整个游戏规则,因此在新的游戏中占据上风的也必然是他。
眼下,默多克想要再一次力促改变游戏规则,并通过游戏规则的改变再次成为新闻界故事的主人公。
这样做能帮助他对付约翰·马龙,逼迫马龙来解决他所带来的麻烦。这样做也能帮助他对付彻宁,尽管在续签合同的问题上,他可能会对彻宁作出一些让步,也就是答应彻宁如果自己离开公司的话,会把一把手的位置交给他,但是默多克确信自己走了这一步棋的话,彻宁的羽翼也不一定会那么丰满,默多克孩子的势力也不至于那么软弱,下一次续签合同的时候,默多克家族就有更多讨价还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