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页)
利亚的业务后,升任美国总部的第三号人物,地位仅次于父亲和彻宁。
如果说新闻集团的高管们不算软弱,那么他们一直都是以低调著称的。作为新闻集团大家庭的一员,即便你在这个大家庭中深受其他人的爱戴,你也要明白在新闻集团里只有一个父亲,他的地位是至高无上而又无法替代的。离开了这个父亲,也就谈不上这个大家庭的存在了。在新闻集团中,没有其他与之叫板的权力中心,甚至也没有什么高管要急迫地显露峥嵘。在这个公司里,所有的权力、行事作风甚至需求都同最高决策者至高的权力、行事作风和需求有关联。其他人都要为默多克的需要服务。这种特点和其他大型组织截然不同,因为在其他大公司里,你往往会看到尔虞我诈、各立山头的权力格局。
但是,在新闻集团内部你不会见到这种情况出现。大家唯一一次见过高管和默多克意见相左并坚持己见的情形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任福克斯影业和福克斯电视网老板的巴里·迪勒(Barry Diller)认为他应该得到公司更多的股份。默多克和巴里·迪勒两人都意识到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因此就商定了巴里·迪勒离开新闻集团的条件。
彻宁之所以能在新闻集团取得成功,正是因为他完全没有想要利用现有的条件让自己更成功。他是一个满足于年薪几百万美元的人,不过突然间彻宁随和的个性使他开始变得大受欢迎。
在媒体这个行业中,多年来吸引人们眼球的都是一些天文数字和大规模的扩张,而彻宁则给这个行业带来了难得的宁静,也成为这个行业中的新楷模。很多超大型的媒体企业都愿意聘请善良、理性而且正常的家伙来管理日常业务,例如新闻集团的二把手彻宁,时代华纳公司的二把手、首席运营官兼总裁杰弗里·比克斯,迪士尼公司的二把手、总裁鲍勃·艾格。媒体行业中出现了一个二把手时代。
彻宁看起来像个演员,但是他长得太清秀、太温和了,因此成不了一个大明星。缺乏个性也让他很难脱颖而出。他不会与人有摩擦,性情平和,以他的个性而言,要做好这么大一个公司的二把手似乎都很难,充其量也就能当好一个超级打工仔而已。这几乎是所有人对他的评价,至少这是在彼得·彻宁将成为其他公司一把手的传言之前很多人的评价。
在约翰·马龙掀起轩然大波几个月之前,彻宁巩固住了自己在公司中的地位。半年多以来,新闻集团里谣言满天飞,说彻宁将接替迪士尼公司想要提高自己退休金而闹得不受欢迎的首席执行官迈克尔·艾斯纳,当然这其中不乏彻宁自己对这个谣言推波助澜的因素。
逼入绝境(8)
迪士尼公司向彻宁抛出了橄榄枝,不论这确实是迪士尼公司想要挖角,还是彻宁自导自演的一出戏,现在压力都抛给了默多克。一旦彻宁离开,新闻集团除了拉克伦以外几乎就没有人可以接班了,这种情形很危险(对于很多像马龙一样的股东而言,即便默多克不说让人觉得不悦和奇怪的话,至少也给人一种专横家长的感觉)。如果彻宁一旦跳槽到迪士尼,从某种角度来说,这就意味着74岁高龄的默多克将会失去自己最倚重的心腹,也会让公司的市值大受影响,也许会使市值下降几十亿美元。如果彻宁离开新闻集团,他还有可能成为新闻集团的竞争对手。
彻宁1996年成为新闻集团的首席运营官之后,帮助默多克分担了公司的繁冗事务。公司大多数业务部门都直接向他报告,这样就给默多克这个首席执行官留下了很多空余时间,可以高瞻远瞩地为公司勾画未来。这是公司本应具有的合理架构,让首席执行官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宏伟的构想上,而让首席运营官负责处理公司的诸多内部事务。在彻宁的打理下,新闻集团的业务不再那么庞杂,节奏不再那么让人感到不安,未来也不再让人感到难以预测,或者说默多克的味道不再那么浓烈了。
彻宁坚持认为,这种管理风格不仅对新闻集团有好处,对默多克自己也有益处。新闻集团成为其他公司很好的一个伙伴,而非整日忙着收购别的公司。在最近五六年,默多克也不像从前那样备受争议了,在大家心目中他更像是一个年长的政治家。对于彻宁这样一个*党人而言,偏保守的福克斯新闻网依旧让他觉得别扭。不过,在彻宁和新闻集团发言人加里·金斯伯格的协助下,默多克也一直在向*党人传递着善意。
在华尔街,投资者对默多克总是心存戒备,但他们都很喜欢彻宁。2004年夏天,彻宁在新闻集团的合约就要到期了,而且他转投迪士尼公司的消息也传得沸沸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