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部分(第2/4 页)
方案首如约带着护院、管事,驾着马车过来秦家的时候,就正好赶上了一场滂沱大雨,冒雨而来,学着驾车的方案首即便穿了蓑衣都被浇了个半透的缘故。
而且翌日一大早,大堂哥跪别长辈,同弟妹们告别,动身离家的时候,亦是冒雨前行。
花椒不晓得方家那厢是否担忧,反正自家阖家这心里头俱是百般踌躇不舍的。
雨天出行,这也实在太作孽了。
尤其秦老娘,让大堂哥缓缓再行启程的话儿都到了嘴边了,不过到底还是咽了下去。
既然已经做出了决定了,就万万没有推三阻四七担八挪的道理了,这样的风雨,还是经受得住的。
只能给大堂哥再多带上两身还算簇新的蓑衣斗笠以及木屐子,又连夜烙了面饼、炒了炒米、多熬了些不容易放坏的路菜。
大堂哥看在眼里,就特地抽空挽着秦老娘做小儿状,逗得秦老娘开怀。
方案首看着就长松了一口气。
别看他面上水泄不漏,可这心里头却是实在担心事到临头,秦家的一干长辈又舍不得放行的。
因着他自个儿是经历过一回的。
本就一万个不同意他在这时候外出游历,指望他一鼓作气再中个解元的母亲,虽然迫于父亲祖母的压力,不得不松口。
可在商定出行日期时,却是翻着黄历,碎碎地念:“正月半过后又是二月二,二月二过后就是观音诞,观音诞过后还有清明节,然后上巳节、浴佛节……你是咱们家的长房长孙,如何能不在家。”
何况大多都是“行孝”之事儿。
要不是有祖母快刀斩烂麻,他不知道还要多费多少周折,才能叫母亲松口的。
……
正月十八,宜出行,这是方家老太太亲自瞧中了的吉日。
家里头,一干长辈们只将大堂哥方案首一行送到了大门外,小字辈们却俱是早早就披上了蓑衣戴上了斗笠,一径送到了小村外。
渐渐止步,看着渐行渐远,从大到小,渐渐缩成了一个小黑点儿的大马车。一阵风猛刮而过,眼前白纱袅袅,一片朦胧。
一切云情雨意,好似宛然其中。
只不过老天爷的安排真个从来都只有叫人出乎意料的份儿,当天夜里,绵绵细雨忽的戛然而止,风停雨歇,第二天一大清早,日头更是一跃而起。
自是叫人颇有些啼笑皆非,又长松了一口气的。
天气复又晴朗了起来,一过正月半就开始慢慢收心的小字辈们已经得上学去了。
长辈们却还得继续忙着起收东头园子里的三茬白芹,待到将近两万斤的白芹俱都收拾妥当出运上船。
而秦连豹因着县廪生的身份,答应了要替崇塘镇上好几个考生具保,所以赶在二月初九之前也将要前往莲溪,至礼房考场当堂认保的时候,已是将近两旬后的事儿了。
家里头终于收到了大堂哥的信。
是民信局里早已熟识了的身穿青衣的小伙计送上门来的,还未进门就从褡裢里取出一封厚厚的书信,拿在手里都没扬得起来,又捧在了手里,才高声道喜:“贵府大公子有信来!”
还好奇道:“只这信怎的是从京口寄出的?您家大公子不是在莲溪方家的学堂里念书了的吗?”
花椒也是家里有书信进出后这才大概其知道,这会子的民信局其实都是私人经营的赢利机构,是明州帮商人的首创,业务大致包括寄递信件或是物品。
各家民信局之间通常还都联营协作,算是构成了民间的通信网。
也算是真正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了。
大堂哥在莲溪方氏家学里念书的事儿,除了两头周家湾、漏斗湾的乡邻们俱都知道些许的,其余也就姻亲故旧的知道丁点儿了。
可旧年不出一月光景就传扬的整个崇塘街知巷闻,以至于上门说亲的人又多了两三成,而且开口就是问起方氏家学来,就是从民信局走漏的消息。
而听到动静,方才下课的花椒姐妹从花厅直奔而出,缩在堡墙后头竖着耳朵听。
茴香丁香同香叶自是高兴的不得了,他们可是天天都在家里头掰着手指头算着大堂哥同方案首的行程的。
而花椒一听“京口”二字,却是浑身汗毛都竖起来了。
从西跨院赶过来,脚程比花椒姐妹还快的杜氏接过书信,笑盈盈地向那小伙计道谢,又随口解释道:“我家大郎外出游学了。”还道:“说是每到一地儿都会写信回来,您局里要是接了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