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部分(第3/4 页)
至宗教皈依式的情绪。这种狂热短时期可以给科幻出版物的发行形成足够支持,但如果没有充分的正确引导,对科幻文学的长期发展必然会产生不利影响。
第三卷:中国科幻文学史 第八章:新世纪新希望新危机(1)
八章前言
第一节:新作者
第二节:新作品
第三节:新媒体
第四节:其它新气象
第五节:新危机
八章前言
2000年,对许多行业来说,只是又一个年度的开始。而对于中国科幻来说,这个年份绝对具有转折意义。实力派新作者,有份量的长篇佳作,正是从这一年开始涌现的。同时,一些出版社也跨入科幻领域,创办新的科幻媒体。所有这些,加上科幻其它领域的新气象,预示着中国科幻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同时,一个新的危机也浮现出来。它不会有八十年代初那么强烈,但给予科幻的冲击,也是十年来所未有的。在今天阅读和写作的每一个“科幻人”,都不得不面对这个冲击。
第一节:新作者
经常几年的积累,作品发表环境大为改善,一批中青年新作者迅速进入科幻阵地,并且抢占主力位置。他们不同于从青年学生时代开始创作的“新生代”作者,是成年以后才进入科幻领域的。由于阅历和文风的成熟,他们很快占据科幻创作的制高点,作品水平和影响力迅速进入一线阵营。可谓科幻创作队伍中的“空降部队”。其中以刘慈欣、查羽龙,郑军为代表。
刘慈欣出生于1963年,大学期间学习计算机专业,后来在山西河北交界处的娘子关电厂任职。刘慈欣从八十年代中期就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科幻创作,由于大环境的不利,多次投稿始终未获发表。直到1999年,才在《科幻世界》上发表第一个短篇《鲸歌》。受到读者欢迎。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发表了十几个短篇,成为当今中国科幻的主力作者。其短篇代表作有《地火》、《流浪地球》、《带上她的眼睛》、《乡村教师》、《朝闻道》、《西洋》、《全频道阻塞干扰》、《微纪元》等等。
刘慈欣也是从科幻迷中走出来的科幻作家,对科幻有着高度的认同感。他也有成熟的创作理念。刘慈欣深入挖掘科学知识的美学因素。他认为,严谨的科学体系本身就存在着宏伟、博大、深遂之美,是传统文学无法体会和表现的。这便抓住了科幻文学最本质的美学基础:展现科学中的美学因素。无论科学界还是文学界,都极少有人关注这一边缘问题。
刘慈欣努力在自己的创作中体现这一原则。他拥有虚构宏大现象的惊人能力。行星、太阳系、银河系,甚至整个宇宙作为描述对象,在他的笔下可触可及,全面丰满,不再是空洞的概念。刘慈欣深受俄罗斯文学的影响,小说文笔体现着俄罗斯文学深广的忧郁感。刘慈欣对科学最本质的精神|求知与探索有着深刻的体会。他笔下的许多主人公,如《朝闻道》里的殉道科学家,《中国太阳》里的水娃,最终都放弃实际利益,甚至放弃生命,仅仅为满足自己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这类思想常常在他的作品里极端膨胀,表现出对文学、哲学、功利等其它文化价值的蔑视。不过,或许正是这种极端和偏执,才使他的作品极富魅力。
2002年,刘慈欣的第一部长篇科幻《魔鬼积木》由福建少儿出版社出版。该书在残酷的场面描写,刻划了基因工程对社会的影响。200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超新星纪元》。这部书自八十年代末便开始创作,反复修改达十几年,是作者到目前为止创作水平的最高代表,这部科幻小说虚构了一个巨大灾难后完全由儿童组成的世界,可以视为中国版的《蝇王》。不过,《超新星纪元》场面之宏大,人物之众多,又为《蝇王》所不及。
2004年,刘慈欣的另一部长篇《球状闪电》出版。这部作品一反他大开大合的习惯,完全从现实出发。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风格。小说虚构了中俄等国科学家研究球状闪电的历史,从六十年代一直写到二十一世纪初,两代科学家前赴后继。作品展示了科学探索过程的艰辛和漫长。
除了科技含量和人文思想的高度结合外,刘慈欣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也是他受到喜爱的原因,甚至是重要原因。刘慈欣本人热爱俄罗斯文化,在作品里褒扬有加。并且经常以美国为假想敌痛扁之。许多二十岁左右,没有冷战记忆的读者对此深爱不已。对比七、八十年代的中国科幻作品,涉及到国际关系时,每每以联美抑俄为基调,对“北极熊”极力讽刺挖苦。真有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