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部分(第3/4 页)
所以找不到了,他藏在本位,鼻子就放在鼻子,眼睛就放在 眼睛,所以找不到。因此我们眼睛可以看别人,没有办法看 自己,“藏天下于天下”就是在本位上。
庄子的书你觉得难读,其实一点也不难读,他都明显告 诉你了,是用比喻告诉你的。这三句话你懂了,做人处事的 道理都在其中。有时候要“藏舟于壑”,要保留一点,有时 候“藏山于泽”,最要紧是“藏天下于天下”,但是你讲了人 也不懂。这没有什么秘密,把秘密公开了他也不懂,为什么 呢?因为人都好奇,喜欢向外找。所谓一念不起很容易,每 个人都做得到,所以佛家的修法与道家不同,是反过来走, 他高明也在这里。其实是一个路线,先做到一念不起,自然 就混沌了。严格讲佛家跟道家的东西是一个,只是进入的方 法不同,搞不清楚的话还以为有差别。其实什么三教五教都 没有差别,道理是一贯,不是一贯道那个一贯,一贯起来, 就是孔子说的一个真理,没有其他。一念不起,那是鬼神不 可知的境界,这个境界原文是这样讲的:“故曰,天地神明, 不可度量。”
“天人地中,阳包阴内,归根复命,深藏若虚。不啻龙 蛇之蜜九渊,珠玉之隐川泽”,这个时候,阳进入阴里,阴 代表宁静,不动;阳代表流转活泼地走动,这是“归根复 命”的境界,命功的基础有了。修道做工夫到混沌的境界, 可以说命归你所有了,这是说命功的工夫到了。不过随时要 能入混沌,不是瞎猫撞到死老鼠,偶然一下不算。我访问过 此地的一位老前辈,巳经九十岁了。三十年前我到山上去见 他,我说,听说你过去曾经入过几次定,我断定你那个时候 没有超过三十五岁。他说是啦。我说,你三十五岁以后,再 想随时进人那个定境做不到了。他说对了!我问他为什么? 他说,弘法事忙。我只好笑一笑,不谈了。这就是工夫来撞 他的。你们注意啊,你们年轻偶然撞到这个境界也有,一念 不起,那是瞎猫撞到死老鼠,那不算本事。你要随时做到要 进入那个境界就可以进入,这样命功就有把握,基础才算建 立。不要在这里听过,出去就吹,变成大师,害人害己的事 不要干。人生有三件事不要做:自欺、欺人、被人欺。真修 道的人,这三件事都不做的。
如果做到“阳包阴内,归根复命”,可以说命在你手, 真能够到达了,自然祛病延年;以儒家来讲,才真有资格说 变化气质。这是第一步开始,等于你得了胎藏,这个时候 “深藏若虚”。这句话有两个意思,第一工夫到达这个境界, 身上六根不动。禅宗祖师形容,如鸡抱卵,昏了醉了一样, 踢一脚都不动,忘我了。这个时候修道工夫到了 “深藏若 虚”,这是一面。另一个意思,修道工夫真到这个境界,要 谦虚不要傲慢,不要认为了不起,做人做事“深藏若虚”就 好了。这个时候“不啻龙蛇之蛰九渊”,等于动物冬眠一样, 像蛇到了冬天,嘴里含一口泥巴钻到洞里,几个月都不会 死,一口气就保持住了生命。“珠玉之隐川泽”,好的玉含藏 在内不动。
养气以归根
“谭景升曰,得灏炁之门,所以归其根。知元神之囊, 所以韬其光。此之谓也。”谭景升是道家神仙人物,名叫谭 峭。他有一部著作《化书》,你们青年人值得研究。谭子这 本书,也是中国古代科学的书,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内 容很多。他的父亲是唐代一个“国子司业” ~唐朝的国立 大学校长就叫国子祭酒,司业相当于副校长。那时国立大学 只有一所,不像现在。他父亲只有这个独子,可他天生喜欢 修道,离家出走了。古代的青年也发生这些事,所以青年都 是问题,有人请我演讲青年问题,我说青年从来就是问题, 凡是青年人一定发生问题。你看这位神仙也是这样,过了若 干年回家了,父亲很高兴,他住了一阵子还是要走。他已经 修道成功了,是有名的神仙,他最有名的一首诗:
线作长江扇作天辍鞋抛向海东边 蓬莱信道无多路只在谭生拄杖前
道家讲蓬莱等于学佛的人讲极乐世界一样,是个代号。 “蓬莱信道无多路”,代表神仙成道很容易,“只在谭生拄杖 前”,道就在这里。“谭景升曰,得灏炁之门”,就是形容他 的话。“灏炁之门”是孟子的话^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充塞于天地之间”,就是这个道理。“得灏炁之门,所以归其 根”,是要进人混沌灵明的境界。
“知元神之囊”,晓得元神的根底,“所以韬其光”,这神 光就内敛,神光往内走不向外。我们现在六根、头脑聪明向 外发展,把生命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