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2/4 页)
的一个〃人〃。 明代修筑北京城时,城内的九座城门,除了安定门建的是真武庙之外,其余八座城门全部建 的是关帝庙。 清代是崇拜关羽的鼎盛时期。顺治九年,关羽被封为〃忠义神武大帝〃,于是关羽从〃王〃 而〃帝〃了。太宗皇太极命令把《三国演义》翻译成满文,于是这本小说成为皇亲大臣和八 旗官兵们的必读书籍。 对关羽的神化,是中国人供奉〃神〃的功利主义的典型体现。 关羽身上集中了中国帝王最需要的〃忠〃和〃义〃,这是历朝统治者巩固政权所必要的道德 规范。在统治者眼里,无论封关羽为什么样的〃帝〃,他都是一个杰出的〃人臣〃,帝国和 帝王需要这样的〃人臣〃。明代的皇帝朱元璋贬过关羽的封号,即所谓〃复侯原封〃,原因 是刚刚建立政权的朱元璋迫切需要社会的安定而不希望他的臣民再〃尚武〃。清帝之所以开 国就崇尚关羽,除了满人采取了容纳汉文化的政策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满人入关之前,顺 治帝就用〃桃园三结义〃的办法解决了满族与蒙古族之间的纠纷,仿照刘备,顺治帝自称〃 刘先生〃,称呼蒙古可汗为〃二弟〃。满人取得政权之后,认为这是受到了关羽的保佑。 而在中国的民间,尤其是最下层的百姓中,对关羽崇拜的原因与统治者完全不同,甚至相反 ……关羽是〃游民的帝王〃。 中国是世界上游民阶层最庞大的国家。自然灾害、战争、官吏欺压经常降临在没有任何社会 地位的贫困农民身上,降临在由破产农民转化而来的小手工业者身上,背井离乡和到处流浪 最终是他们惟一的出路。浪迹江湖和四处谋生的游民阶层是一群畏缩、软弱和极易冲动的人 ,他们最需要的是果腹,是生命的保护,他们选择了关羽,因为关羽这个人物和他们的经历 相仿……〃亡命奔涿郡〃。同样是农民的关羽杀了当地的官吏而逃亡,这让流浪的农民们感 到关羽是〃自己人〃。〃千里走单骑〃、〃桃园三结义〃、〃过五关斩六将〃等等,这些无 不迎合着帝国游民们的生活特色和性格特征。关羽最后的人生结局是客死他乡,这又引起了 漂泊不定的游民们极大的共鸣,让他们世代难以忘怀。 神化了的关羽在中国人心中是万能的:祈福消灾,保家护身,求财源,谋生路,拜把子,甚 至希望子孙旺盛,都可以求求这位〃关老爷〃。直到千百年后的今天,这位〃神〃依旧被中 国大小商铺甚至巨型财团供奉着,说他是〃招财进宝〃的象征。 关羽,永远是一身戏剧装束:武巾,长髯,红面,立眉,战袍,大刀,站在中国人供奉的香 火面前怒目圆睁了至少一千年。 1900年,在一个巨大灾难即将来临的时刻,整个中华帝国的精神与力量,就这样被一个 神鬼化、戏剧化了的刀客支撑着。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面对子弹的戏剧情节(1)
中国人无论干什么,都喜欢把自己首先置身于一种戏剧状态之中。 1900年,义和团的农民们都把自己打扮成了戏剧中的人物造型。 仲芳氏《庚子纪事》: 团民自外来者,一日数十起,或二三十人一群,四五十人一群,未及岁童子尤多,俱是乡间 业农粗笨之人。均以大粗红布包头,正中掖藏关帝神马;大红粗布兜肚,穿于汗衫之外;黄 裹腿,红布腿带,手执大刀长矛,腰刀宝剑等械不一。仲芳氏:《庚子纪事》,载 《庚子纪事》。 佚名《天津一月记》: 团皆红巾蒙首,余布二尺许,托至脑后。红布围腰,红巾裹腿,手执短刀,招摇过市。 佚名:《天津一月记》,载《义和团》。 龙顾山人《庚子诗鉴》: 各团名目服色有别:曰龙团者驻端邸,其衣帕红质黄缘。曰虎团者驻庄邸,其衣帕红质紫缘 。曰仙团者驻大公主府,则红质蓝缘。又有兔团者缘以白。龟团者缘以黑。别色分群,以望 可辨,时有五色团之称。龙顾山人:《庚子诗鉴》,载《义和团》。 造反农民们的衣装五颜六色,而得到官费资助的那支义和团农民的衣装也许是他们世代都不 曾穿过的:一律青色黄缘的〃号坎〃,上有红字,两肩前有〃奉旨〃二字,前后胸有〃团勇 〃字样,围绕着这两个大字是四个小字:〃义和神兵〃……官不官,民不民,戏不戏,神不 神,帝国农民加入义和团后的装束奇特无比。 还有〃戴武生帽〃和扎〃武巾〃者,侨析生《京津拳匪纪略》: 匪若干,似有一匪率之行,此匪则戴戏场中武生帽,玻璃镶嵌,红绒飞舞。以红巾勒额,余 布曳于脑后,以红带束腰,前后胸背皆袢成十字,余布由肩下垂,几及踝。又有着渔网高巾 者,有着会场马童之扎巾抹额者,数千人中约有百余人似此装束,间杂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