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2/4 页)
回来了,不是背着一捆柴,就是拣回一担牛粪,反正是闲不住那双手。自然,他也到铁路上拣煤碴儿,遇上火车停着,他就站在下面哀求人家:
师傅师傅漏一漏,
师傅师傅漏一漏。
漏什么?漏火车头里烧过的煤碴儿。火车一过,他赶紧跑过去拣。不知怎么搞的,这句话儿让村里人知道了,一看见他就开玩笑:师傅师傅漏一漏,师傅师傅漏一漏。
同族伯父张五旺(一九二九年农历二月初一出生,属蛇,一九九九年农历十一月十五下世,享年七十岁),年龄跟父亲差不多,担任过村里的队长,性格开朗,爱和人逗个笑,是个红火热闹人。有一年春节跟前,好多人围在我家,让父亲给他们写对联,五旺伯伯就给旭根伯伯现场编了这么一副对联,上联是:寺庄有个张旭根,下联是:天天半夜起五更,横批是:拣煤碴。众人大笑。这是一句笑话,父亲是不会这样写的,祖先留下那么多祝福话儿还写不完呢!
由铁路,我想起搬道工,想起李树枝这个孝义人,想起我叫伯伯的二位前辈,想起由他俩引起的二个小故事。说实话,此时想起他们,在我心里真不是个滋味,想起那个贫寒的年代,想起村里那些勤劳善良的人们,想起他们面对贫穷的那副笑脸,和村里人应有的宽阔胸怀,想起那些我不愿意回忆起的往事,我真想失声痛哭!
好在俩位前辈儿孙满堂,并且小小年纪,就大有出息。五旺伯伯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张明根,现在太原市工作,不怎么回村的同时,也和村里人不怎么来往。二儿子叫张成根(一九*年五月二十四日出生),娶了个聪明才智的女人,生一儿一女,在村里开了一个百货商店,和气生财,价格公道,童叟无欺,在附近几个村子很有影响,小俩口的生活过得挺有滋味。
旭根伯伯的大儿子叫张天星,如今也在太原市发财,据说收入还行。二儿子叫张卫星,随妇居住在外村,逢时过节也回村看看祖坟,同时也看望看望他的侄儿,近几年奋斗得相当不错,几辆大汽车给他挣钱,自己开着一辆小汽车,南来北往联系业务,那日子过得更是不可想象。
第三章 本
这时,距离我村二十多华里的田庄村招聘教书先生,依祖父在家学过的那几本书,应聘是富足有余的。于是,开始了他老人家近半个世纪的乡村教育生涯。自己喜欢,又有基础,教起书来,得心应手,何况他老人家性情温和,说话和气,待人接物,礼字当先,他的名声很快在附近村庄传开。
——摘文代题
十五世祖母:传说中的真实故事
十五世祖母:传说中的真实故事
我不会讲故事,熟悉我的人都这么认为,于是我写小说了。这个推理是否符合逻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小说里不能没有故事,没有故事的小说像一只空碗干巴巴的发冷,于是我一个人坐在屋子里编织我的故事了。
我想好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把我带到“从前”那个时间,故事好像也就开始了:
从前有一位寡妇老婆婆,她老人家有三个儿子,老大老二在家种地,老三赶一辆马车,常年在外给人家拉货跑运输,相当于现在的运输公司。
一天,老三从太原城送货回来,掏出五十两银子交给母亲。
母亲一看,问:“老三,这是怎么回事?”
老三说:“我不知道。王掌柜给了我我也没看就装进口袋。”
老太太一听急了:“一定是王掌柜弄错了,给五两给了五十两。马上给王掌柜送去。”
老三走了。老三后面跟着老二。俩人踏着月色,敲开了王掌柜的大门……
从此,方圆几百里的人们都传颂着这位老太太教子有方,妇道人家却不失大家风范。
于是,东家感激不尽。
于是,老三成了王掌柜的上门女婿,出任相当于如今的“副总经理”。由于他在太原城买卖公道,凭一个信义,凭一个真诚,很快赢得了人心。同时,“齐斋和”这个商号,也迅速传遍了晋西北。没出一年,老大老二也相继娶妻生儿育女。从此,这个家业兴盛繁荣起来。
这个故事对我影响至深,因此把它放在前面。需要说明的是,故事里那位老太太是我祖父的祖父的母亲。
是几世几代的祖先?祖父在世时曾对我说过,只是我没有记住。当时他老人家语重心长地讲着。我注视着他老人家的脸——那脸上流满了泪水。
我让儿子记住这个故事。
后来,父亲又对我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