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页)
钱去挽救那些贪得无厌的华尔街银行家”这种说法固然颇煽情,但一个人身无分文却
要买车买房,不贪得无厌吗?泡沫破灭的时候,大家气愤填膺。泡沫高涨的时候,大家不也
都“同去、同去”了吗?要我说,贪婪的银行家固然可恶,但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个银行家。
//blog。sina。/s/blog_61389f6f0100fpwn。html
公民社会篇
至少还有记忆
前一段去伦敦旅行,看了一个据说“近来最轰动伦敦的”话剧,名字叫“弗罗斯特/尼克松”。
该剧是对
1977年一场电视访谈半写实半虚构的舞台重构,访谈者是英国脱口秀主持人弗罗
斯特,被访谈者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虽然
1977年水门事件已经过去了
5年,尼克松也
下台了
3年,但是尼克松从来没有真正坦然承认过自己的错误。弗罗斯特,一个当时事业
正在走下坡路的节目支持人,雄心勃勃地想迫使尼克松在该访谈中承认错误,从而实现他自
己商业上的突破,尼克松自己当然步步为营,将弗罗斯特的提问转化为自我辩护的机会。但
是最后,在智囊团的帮助下,弗罗斯特还是“战胜”了尼克松,使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总统在
亿万电视观众面前缴械投降。
这个话剧的主题,用最简洁的话来说就是:不忘记,不原谅。
不但尼克松下台
3年之后不能原谅他的过错,哪怕他下台
30多年后的今天,这样一个戏剧
的出台、上演和观众的热烈反应,重申了这种“不忘记、不原谅”。
无独有仨。最近一年我就看了另外两个主题类似的电影,一个是
2006年赢得多项奥斯卡提
名的电影“晚安,好运”,另一个是
03年底出品的记录片“战争的迷雾”。前者是通过一个新
闻主播穆罗和麦卡锡的对峙,声讨
50年代反共的麦卡锡主义,后者是通过对约翰逊政府的
国防部长麦克那马拉的访谈,再次反思
60年代的越战。
令我震动的与其说是这些文艺作品本身,不如说是西方政治文化中公众对政治家过错“耿耿
于怀”的态度。尼克松
30年前的错误、约翰逊政府
40年前的错误、麦卡锡
50年前的错误,
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在公众的记忆中消失。虽然尼克松、麦克那马拉、麦卡锡在世时就
都受到了政治的、舆论的惩罚,他们并没有因此得到救赎,几十年来人们从来没有忘记向已
经落入“井底“的他们不断扔新的“石头”。
就尼克松来说,水门事件之前,尼克松几乎可以被列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他推行东西
阵营之间的“缓和”外交,和苏联一同协商军备削减,推进和中国的外交,着手结束越南战争,
国内政策上制定一系列有关环保、劳工保护、社会保障的开明政策,深得人心,这也是为什
么
1972年的总统选举中,尼克松能够在
50州中的
49个州赢得胜利,以罕见的绝对优势
重新当选。
然而水门丑闻将这一切粉碎。
对许多习惯领导特权的人来说,美国总统
――这个据说全世界最有权力的人
――对竞选对手
进行窃听,好像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丑闻。在同一时代的中国文革里,还几亿人受到窃听、相
互窃听、窃听完了如发现反动言论还劳动改造甚至人头落地呢。但是美国社会没有这种
“宽
容”,也懒得对尼克松来个“三七开”,支持率的自由落体、弹劾的压力、甚至入狱的威胁,
//blog。sina。/s/blog_61389f6f0100fpwn。html
迅速将尼克松抛入历史的垃圾堆,用“弗罗斯特/尼克松”这个话剧结尾的一句话来说:下台
以后,尼克松一直极力扳回他的形象,但是没有用,到今天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