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页)
、“流通”、“服务”三类、将企业经营方式仅仅归结为“生产”和“服务”两类,是很滑稽的。生产是不是服务?学校教师讲课算“生产”还是算“服务”?工厂的产品直接卖给了消费者,是算“生产”还是算“服务”?货物运输是算“生产”还是算“服务”?加油站是个典型的零售贸易组织,当时并不归属商业,而属于物资供应。物资部门在80年代行政管理体系上既不归属生产部门,也不归属流通部门,当然更没有划为服务部门,它从这个理论的逻辑中漏了出去。类似于加油站这样的“经济组织”如铁路、电力、电信、邮政、银行、自来水等,关乎的是国计民生的经济活动,也都在理论中漏掉了。可见,这个理论描述即使在初创的当时,也没能全部涵盖住这个理论想要涵盖的范围。
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关于企业本质的定义,花了很大力气,做了一连串的特征性描述,累也累了,但终究没能回答出什么是企业,因为它根本就没有真正抓住企业本质特征。这种关于企业本质的描述与其说是学术定义,还不如说是一份企业外部扫描式推广宣传书,有着非常浓厚的政策解读、宣传色彩,充其量一种科普文字。它的关于企业特性的描述仅仅停留在事物外部的个别表征上,是根本经不起理论推敲的,并不具有严格的学术价值。如果说理论初创时期,对企业这个新生事物还缺乏深刻认识,是可以理解的,但现在企业独立化运动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年,企业管理实践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给予全面指导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当以严谨的治学态度,重新审视一下企业管理的理论起点?如果当时的漏掉带有一定的政策性过滤,那么,现在应当是拾起来的时候了。 。 想看书来
重新解读企业本质是极为重要的
第一章 企业政治概念的提出
第一节 企业本质的一般认识
一、重新解读企业本质重要性
2、重新解读企业本质是极为重要的
理论起点的问题,是一个理论方向的问题。正确的理论起点,才能导引正确的学术方向,错误的理论起点导引的必然是错误的学术方向。我们应当深刻的认识到,重新审视企业本质,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说重新审视企业本质,并不仅仅是为了给企业下一个定义,做一些文字游戏。因为,只有真正认识了企业的本质,才能谈得上对企业的整体认识。法律强调“依法”,政策推重“社会”,经济讲究“赢利”,文化述说“服务”,任何一个偏重视角的企业认识,总是带着各自立场的利益色彩来雕塑企业,结论自然是各持一端。企业作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日益成为绝大多数人们参与社会劳动的方式,然而在理论上则成了一个十足的面团,听任着各方的利益搓揉,这不独是企业的悲剧,更是人类文明的悲哀。
其次,只有真正认识了企业的本质,才能谈得上构建全面系统的企业管理理论。没有企业本质的清晰认识,就没有系统的企业管理理论。万千世象,理系一端。相对于企业本质的认识,一切关于企业管理的论述,都只能是部分的、局部的认识。只有弄清了企业是什么的问题,所有已经存在的企业管理的理论认识才有整合的主线与灵魂。
最后,只有真正揭示出企业本质的理论,才能有效指导企业管理实践。“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正是这么长时间里从理论上没能廓清企业的概念,我们的企业运动是盲目的,我们认识企业运动也是盲目的,或赞或叹,或褒或贬,没有科学的社会文化方向,缺失科学的社会文化准则。面对中国企业独立化运动的先驱者在自己企业如日中天时一个一个的倒了下去以后,我们除了声讨罪恶便是束手无策。由于缺少科学的理论指导,企业面对持续稳健发展的问题手足无措;由于缺少科学的理论指导,人们面对财富运动一片茫然;也由于企业学术理论缺少超然于法律、政策之上的勇气,导致企业与政府、与社会、与员工的关系迷糊不清。
总的说来,重新审视企业本质的理论认识,不仅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而且更是非常迫切的现实任务。重新认识、解读企业本质,应当基于这么一些理论与实践原则:一是对企业的认识应当具有学术理论的前瞻性,符合企业发展总的趋势与内在本质规律,而不是横截面式的静态描述,如同企业活动的写生作品;二是对企业的认识应当具有独立的学术立场,能超越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和政策,不能成为法律、政策的推广说明书,必须具有真正的学术性,是企业运动规律的一般描述;三是关于企业的认识应当对企业实践具有切实的指导作用,无论是一个人的小企业还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