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3 页)
,华夏当之无愧。
炎黄
炎黄的事情与华和夏不太一样,华和夏是实际的社会人,华是华氏族,夏是夏氏族,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炎和黄不是这样,炎和黄是两个“巫祠”崇拜,用今天的话说,炎和黄是两位“神”。崇拜相当于今天的神,偶像,“星”。在今天,已经无法找到制作崇拜的氏族。可是,神怎么又成了祖先?这个过程挺复杂。
先说炎:
炎黄的炎是炎帝,关于炎帝,有一段神话传说: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这是一篇极为壮美的史诗:这一支氏族生存的土地是祖先化作海鸟填起来的!
神话传说的西山和东海在太行山的东坡。西山是发源漳河的一片山地,据“山海经”,在有戎(今天的“磁山遗址”)西,东海指黄河海沟,这个时候的黄河和华北平原还在海水中。时间是这样的早,古人还不知道海鸟衔木石作巢,编出了神话。这个古老的神话流传了一,二千年,到了崇拜炎帝的时代,精卫鸟作了炎帝的女儿。
炎,在初始是一支氏族的崇拜,就象华人崇拜女娲那样。
炎是崇拜,不是首领,也不是氏族。从精卫鸟神话到炎帝崇拜,这一,二千年里,“氏族”的规模很小,只有几十人,不到百人。氏族的成员也没有名字,没有人去关注一个氏族成员,哪怕是一位首领和母亲,在氏族的早期(始族时期)与今天很不一样。在这样的氏族里就是出了“氏族英雄”和杰出的首领只能在氏族的范围里传说,留在一代人的记忆里不能流传更久。
氏族的名字流传的时间要长一些,一个有千年时间的分支氏族可能记得初始一代氏族的名字。虽然经过了十代,几十代的分支,仍然记得初始氏族的名字,始族的名字不超出自己氏族的范围,氏族人不会去流传外始族的名字。例如,华胥,伏羲,契,这一类的名字由直系后代流传下来。
炎氏族是戎狄的早期氏族,随着海水的下落,这支氏族逐渐向东迁徙。炎这一支氏族比有戎早。有戎(磁山遗址)的时间是公元前六千年。炎氏族时,有戎还在海水里。后来,炎的氏族融合进了有戎人,炎的名字当作崇拜流传下来,炎的氏族却消失了。
在古汉语中,有很多是崇拜的名字。女娲,禹,“五帝”,炎,祝融,都是崇拜的名字。崇拜的名字能够经历长时间,大范围的流传。崇拜的名字响亮,但是没有氏族作基础,找不到氏族来源。这是判断崇拜名字的主要依据。在氏族时代,这样的事情很普遍,汉语中留下了许多名字就是这样留下的。有戎人知道炎的名字,对炎的来历却不清楚。在今天,人们拜佛,拜神,其实,不一定清楚这神和佛的来历。
崇拜炎的分支与有戎融合以后,炎的名字移进了古河道,移进了古河道以后叫作“炎帝”。从“炎”到“炎帝”,又是一段故事。
前文说过,古河道这块地方原本是一片水湿地。水湿地渐渐的干爽了,契人从北方涌进来,东边的大汶口人也涌进来,南边的祝融人也涌进来,可能还有西方的伏羲人也涌进来。
古河道的地方不是很大,一下子涌进来这么多人口,争夺领地的斗争就不可避免了。古河道通行古汉语,古汉语在这里成熟起来。祝融人不会说古汉语,说一口“南蛮子话”,为了在古河道站住脚,就不得不改说古汉语,祝融人的巫祠(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巫祠)选中了炎做名字,改称自己的崇拜祝融为炎帝,炎从北方崇拜移进了南方崇拜。经过这一番“宗教改革”,祝融人在古河道(的南部)站住了脚,为后来的“楚”争到了一块土地。
黄帝
黄帝是周人祖先的崇拜,黄帝的演变更复杂。
黄帝的“前身”是“皇帝”,皇帝是天上主管“星历”的神。星历就是历法。历法的出现是因为生产的需要。公元前四千年以后,天然的食物严重枯竭,人工生产在古河道出现。人工生产有了对气象和节气的需要。星历的制作不晚于公元前三千年。制作星历的工作在“巫祠”进行,巫祠相当于今天的文化机关,而皇帝就是巫祠崇拜的星历神。星历的规模很大,据史记等记载,与星历有关系的名字有:
皇帝,赤帝,炎帝,颛顼,喾,蚩尤,祝融,帝,大帝,南正重,火重黎。
限于资料,无法知道早期人工生产的具体内容,但是,从星历的规模,可以想像,早期的人工生产为“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