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3 页)
地杀来,商军阵营顿时土崩瓦解。
“王既誓,以虎贲、戎车驰商师,商师大崩。”(《逸周书&;#8226;克殷》)
“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尚书&;#8226;武成》)
牧野上空的残阳,见证了这场世纪大战的最后一幕:商军反戈一击,纣王全军覆没,仓皇逃回朝歌,*于鹿台。武王率军乘胜追杀,短短两个月就扫清了殷商余孽。自此,西周“天下大定”,统治中原近700年的商王朝宣告灭亡。
巴师功成,*西归。留在身后的,是硝烟未尽的牧野,兀自血流成河。
快意恩仇的古代巴人,又该从这里走向何方呢? 。。
滔滔江汉
三千年前的南方,处处云蒸霞蔚,水木葱茏。只见山间河畔、鸟语花香,陌上田间、言笑晏然。青年男女互有思慕,眉眼传情,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看!宽广的河面上,波光粼粼,碧水悠悠;河中小洲细沙如玉,芳草萋萋,双双对对的雎鸠在那里嬉戏和鸣。在这洋溢着喜乐的河边,叽叽喳喳的姑娘们正在采摘荇菜。
听!河边的树林里,传来不知名的男子一阵阵深情而宛转的歌唱:
“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诗经&;#8226;周南&;#8226;关雎》)
“姑娘曼妙的身姿真令人陶醉——勤劳美丽的她,不正是我理想的伴侣吗?”
……这首诗,爱好文学的人们再熟悉不过。它名唤《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各地的民歌,文学成就最高。总共十五国《风》中,“周南”和“召南”列在前两位,而《关雎》,就是“周南”的开篇之作——它像一颗灿然升起的星辰,高挂在中华文学的黎明!
有人会问:“周南”和“召南”里这些美妙绝伦的民歌,究竟是来自何方呢?
这个问题,学者们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周南”是江汉地区的歌谣,“召南”是巴蜀一带的民歌。它们的作者,都是一度被称为“蛮夷”的巴方群众。《关雎》并不一定是西周早期的作品,但它却真切地反映了远古时代南方人民的情感生活!
其实,南方的音乐和文学,很早就受到中原人民的重视和喜爱。文化上的交流,甚至可以追溯到更加遥远的传说时代——
“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之女乃令其妾侍禹于涂山之阳,女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 (《吕氏春秋&;#8226;季夏纪&;#8226;音初》)
前面说过,涂山就在今天的重庆。大禹在这里迎娶巴人之女涂山氏,生下了中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夏启。忙碌的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可怜的涂山氏按捺不住相思,找到治水工地,却被化身为熊的大禹吓得变成了石头……
有意思的是,在《音初》的这段话里,大禹、涂山之女这些重量级的人物居然并不是主角,真正拨动人们心弦的,倒是涂山氏身边一个不知名的小女子,和她随口哼出的一段小调——“候人兮,猗!”
短短四个字,却是中华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首情歌。悠扬的歌声让人依稀看到,年轻的涂山氏倚窗远眺,神情憔悴,哀婉的目光中充满了妻子对丈夫的等待和思念。“候人兮猗”后来被誉为“南音之始”。这种一咏三叹的南方音调,原来最早也是出自巴人之口。
《诗经&;#8226;小雅》里还有一句话:“滔滔江汉,南国之纪”。“纪”,包含有开端、头绪和分界等意思;“江”古代特指长江,“汉”是汉水。唐世贵先生认为,此二水正是商周以前诸夏与南蛮的分界线——江汉以北,是华夏族各诸侯国的封地;江汉的西面和南方,则是巴、濮各族世代居住的地方。
其实不管叫他“巴人”还是叫他“濮人”,他们都是我国古代江汉以南地区最初的开发者和原住民。西周以前,这里仍是深受巴文化影响的区域——“巴与楚在湖北,都为江汉流域”(顾颉刚《史林杂识初编》),长江以南,则“几乎是清一色的巴文化遗存”(张正明《巴楚文化源流&;#8226;绪论》)
由是观之,夏商时期的“荆蛮”、“濮夷”,实际上都和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