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2/4 页)
恒没有忘记王钦若的“功劳”,任命他为参知政事,并让他和另一位参知政事赵安仁为封禅经度制置使,还有好多人都参与到了封禅大典的准备活动之中。
赵恒玩天书玩上了瘾,他在大殿上对众人宣布:就在五月十七日的夜晚,他又做了一个梦,梦见神仙告诉他下个月会有“天书”降临泰山。
赵恒说得煞有介事,群臣没有人敢反对,这事就成真的了!
他马上密令王钦若前去察看,果然在六月初六,王钦若从乾封县(今山东泰安)报告,有个不识字的木匠在泰山的树林子里发现了一条黄帛,黄帛上有字,这个文盲木匠就报告了皇城使王居正,王居正又报告了王钦若。
这道“天书”大费周章,先弄了个不识字的木匠,再层层通报,搞得煞有介事,无非就是为了说明“天书”的真实性。(不知道赵恒和王钦若连续造假累不累!)
赵恒再次大动干戈地迎接“天书”,宰相王旦领着群臣远远地迎接,赵恒也装模作样地跪拜,打开缄封,“天书”上写的是:“汝崇孝奉,育民广福。锡尔嘉瑞,黎庶咸知。秘守斯言,善解吾意。国祚延永,寿历遐岁。”“天书”上别的都是陪衬,其实主要说的就是一件事:善解吾意,准备去泰山封禅。为了制造封禅的神圣,赵恒可谓不惜血本。
“谎言说上一千遍就是真理。”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的这句话虽然有些不中听,可事实上还真是那么一回事。“天书”的接连降临,加上朝廷的大力宣传,大宋上上下下都已经陷入了狂热迷乱之中,大臣们一致同意给赵恒上尊号,拟定的尊号为“崇文广武仪天尊道宝应章感圣明仁孝皇帝”。赵恒心里这个美,他有些飘飘然起来。
事情进行到这一步,已经不能不用“荒唐”来形容了,因为这出大戏的策划、导演之一赵恒(还有一个就是王钦若)居然神魂颠倒,时常发癔症,认为天书什么都是真的。
人最难的不是骗别人,最难的是骗自己,赵恒成功地把自己骗倒了。
狂热迷乱是可怕的,有人就在这种情形之下浑水摸鱼,纷纷呈报各种各样的祥瑞,什么芝草、玉丹、嘉禾、瑞木,不一而足。这些东西当然不是那些献祥瑞的官员自己去找来的,而是驱使民力,到处搜刮得到的。
深山大谷的找些灵芝之类的东西,虽然会使民力疲惫,但要和赵恒的“大手笔”比起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当初为了供奉天书,赵恒决定修建的那座玉清昭应宫,堪称是个耗费财力民力的无底洞。
玉清昭应宫规模宏大。“凡东西三百一十步,南北百四十三步……总二千六百一十区。”为了保质保量地建成,赵恒委任三司使丁谓为修昭应宫使,丁谓由此开始得到赵恒的充分信任。
这么大的工程,以当时的技术水平,建造周期不可避免地会相当地漫长,主管部门和技术人员估计需要十五年时间,但丁谓为了表现自己的政绩,下令昼夜不停地施工,结果工期自大中祥符二年四月起,到了大中祥符七年十一月结束,提早了一半还多。
丁谓使用的是人海战术,每天在工地上劳作的人有三四万之多。除了工地上直接建筑的工人,供应施工原材料的人就更多了,陕西、山西、湖南、湖北、浙江、广西等地供应木材,河南、山东、湖南、山西、浙江供应石料,广西、河南、湖南、江西、陕西、山东等地供应颜料,山东、湖北、安徽等地还得供应墨、漆等其他物资,史称“役遍天下”,看来不是虚言。
各地官吏趁机作威作福,欺压百姓,在南方砍伐木材时,由于丁谓定下的期限紧急,服役的民工被迫日夜加班,有的甚至劳累而死,就这样官吏还指责他们拖延误工或者说要逃亡,将他们的老婆孩子收押入狱。
赵恒一个人的荒唐,演变成了全国的疯狂。
花费了如此之多人力物力建造的这个专门奉安“天书”的玉清昭应宫,一派金碧辉煌,连绘画都大量使用黄金,还将四方古名画置于壁龛庑下,成为建筑史上的奇观。可惜的是,这座凝聚了无数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宏大建筑,仅仅十多年后便毁于大火。
修建昭应宫除了劳民伤财,唯一的收获可能就是因砍伐巨木深入远山,发现了浙江雁荡山这一风光秀丽的名胜。当现代人们徜徉在峰、嶂、洞、瀑“四绝”交辉的秀美山川之中,尽情欣赏灵峰夜色、灵岩巧石、龙湫飞瀑和雁湖日出等美景之时,万万想不到它们的发现,竟会和荒诞不经的天书有什么联系。
有时人们追求的是一种东西,留下的却是另外一种别的什么,喧嚣一时的“天书”如同漂浮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